| 廣西新聞網 > > > 市縣融媒體中心作品精選 > 熱點推薦 > 正文 |
北海妹子幫助迷路爺爺回家被刷屏!這份“在外互幫父母條約”你會“簽”嗎? |
2025年10月21日 14:44 來源:北海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朱慧琳 |
|
近日,一段記錄北海熱心市民幫助迷路老人回家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溫暖了無數人的心。記者了解到,該視頻不僅記錄了10月13日晚,黃女士與男友幫助一位八旬老人順利回家的溫情故事,還提到了一份沒有紙筆,卻刻在心間的“在外互幫父母條約”,呼吁社會共同關注因“記憶迷路”容易走失的老年群體。這種質樸的善意與自覺的契約精神,引起廣大網友的共鳴。
黃女士發布在社交平臺的視頻截圖。 他要找的家 在記憶的最深處 10月13日晚上8時許,黃女士與男友在北海外沙橋與老街交匯處,發現一位白發老爺爺,“他穿著白色背心、短褲、拖鞋,脖子上掛著兩串鑰匙,眼神有些迷茫。”黃女士回憶道,她的外公曾患阿爾茨海默病,她比較容易識別這類老人的狀態,因此,一眼就察覺到老人的處境,便主動上前詢問情況。 得知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并自稱住在“珠海東路”,黃女士心想距離不遠,便決定和男友一起送老人回家。根據老人提供的“民建二巷30號”“商會”“中華街”等地名,他們在老街附近反復尋找。由于有的地名是舊稱,已很難辨認。其間,不少熱心市民加入幫助老人尋家的行列——有街坊努力用方言解釋指路,也有騎車的大叔主動帶路尋找。幾人在老街巷子里穿梭尋覓,不知不覺間過去了1個小時,卻始終沒找到老人記憶中的家門。 為什么兜兜轉轉找不到他的家?直到老人家屬趕到,黃女士才得知了真相。家屬解釋:這里是老人幾十年前住過的地方。黃女士十分感慨,并在視頻獨白中寫道:“后來我才明白,他要找的‘家’不在導航的目的地里,而是在記憶的最深處。” 自己淋過雨 所以總想為別人撐傘 見老人漸顯疲憊,尋覓無果,黃女士選擇了報警求助。通過警情信息匹配,這場愛心接力成功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老人的女婿驅車趕到,氣喘吁吁地連聲致謝:“早上9點多到現在,出來有12個小時了,多謝您啊!” 這份善意,在第二天的短信中依然延續。“小妹早上好,您的善舉令人感動,我們全家人都感謝您,并祝愿您幸福美滿!”老人的家屬給黃女士發來短信,再次表示感謝。黃女士回復說:“叔叔/阿姨早上好!爺爺能安全回到家就是最好的消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著為別人撐傘。” 回復短信時,黃女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外公,“他也是經常自己一個人走出家門,出去過幾個小時甚至從早到晚都沒回到家。我無法想象一位老人記憶丟失,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回家的軌跡時,會多么迷茫和無助……”正是基于這種深深的共情,讓她走在街頭時,一眼就洞察到了老人的困難處境,并及時出手相助。
網友紛紛為黃女士的善舉點贊。 “在外互幫父母” 刻在心里的溫暖契約 回想這段經歷,黃女士分享了自己的反思:“我憑著‘就在附近’的一股熱情幫他找回家的路,或許這是一種善良的‘沖動’,雖出于好心,但不是最高效的。”建議大家遇到類似情況應選擇第一時間報警,“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是對老人最大的負責。”她還特別感謝了那些鏡頭之外的善意——“那個停下腳步的你,那個幫忙指路的你,那個默默關注的你,那些毫不猶豫付出善意的老街坊。” 此外,黃女士呼吁社會多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群體,建議家屬為老人配備防走失手環、聯系卡等設備,鄰里之間也多一分照看。她在視頻中提到“在外互幫父母條約”,就是想將這短暫的溫暖變成一種更長久的守護。她向記者介紹,這不是一份正式的合同,而是一種心照不宣的約定:“今天你幫我的父母,明天我幫你的父母,讓溫暖的守護不斷傳遞。” 記憶會迷路,但愛能找到家。黃女士表示,她已自愿簽署了不需要紙筆的“在外互幫父母條約”,倡議更多人加入。“希望每一個迷路的記憶都能被溫柔以待。”她期待這份契約精神,匯聚成照亮更多家庭的溫暖之光。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