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 > 平陸運河風物志 > 融媒報道 > 正文 |
平陸運河風物志丨十八械武風生起 |
2025年09月21日 11:31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郭騫 |
|
新聞眼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有人說,它是一條歷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說,它是一條民俗之河、風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景觀、素樸的鄉土人情,賦予平陸運河別樣的人文氣質。廣西云-廣西日報推出“平陸運河風物志”系列報道,讓您在品讀中,邂逅一方古跡、尋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種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陸運河的前世今生,觸摸強勁的時代脈動。 記者 庾琳 周軍 實習生 李淑珺 攝制 熒幕上的刀光劍影并非傳說。 在橫州,崇文尚武之風猶如茉莉花香,早已浸潤于市井街巷。白氏十八械——這門以農具、生活用具為兵器的南派武術,便生根于此,成為橫州武術文化中最獨特鮮活的印記。 9月17日晚,鎮江北路的白氏十八械武術傳承基地燈火通明。220平方米的訓練館內,數十名孩童手持六尺棍整齊操練,動作有模有樣。墻上“弘揚傳統武術精神,傳播中華武術文化”的標語格外醒目。
年近八旬的白光忠老人在教孩子練習釘耙術。記者 周軍 攝 “弓步扎穩,手腕要實!”白氏十八械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白光忠穿梭其間,不時示范動作要領。 場館左側,陳列著各式農具與生活用具:長器械如半月鋤、鐵鍬、釘耙、扁擔、刁刀、一丈棍;短器械則包括雙刀、鐵尺、菜刀、長凳等,每一件都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智慧與武術的傳承。
十八械中的長器械。實習生 李淑珺 攝
十八械中的短器械。實習生 李淑珺 攝 “十八械的套路豐富,分九長、九短與九對練。”白光忠解釋說,“雖稱十八械,實不止于此。生活中許多物件皆可為兵器,哪怕是一根煙斗,也藏有獨門招式。”他馬步一沉,棍隨身轉,橫掃劈空,風聲驟起,令人聞風而退;收勢目光如炬,盡顯武術大家風范。 燈光下,年近八旬的白光忠鬢發如銀,卻身形挺拔。他8歲隨父習武,以曬谷場為堂,71年來每日不輟,磕碰、刀傷是家常便飯。 “只有白師傅的棍能打出風聲,我們練數年也不及。”徒弟劉再東語氣敬佩。他自小在村里與小伙伴們練武,工作后重拾舊藝,3年多來堅持每晚練習,最擅斧術。如他一般慕名拜師的,不乏機關干部、教師、企業管理者等各界人士。
弟子劉再東表演最擅長的斧術。記者 庾琳 攝 談話間,3名弟子分別展示半月鋤、釘耙、斧頭的套路。只見月鋤劈空、釘耙舞動、斧刃驚鴻……伴以渾厚“殺”聲,格擋劈擊干凈利落。在他們手中,這些農具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煥發出剛柔并濟的質樸力量,令人嘆為觀止。
弟子們展示拳術。實習生 李淑珺 攝 白氏十八械的起源,是農民在田間休憩時以農具切磋,強身自衛,后漸成體系。據白氏族譜記載,白光忠曾祖白鳳浩,清咸豐元年(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負傷,療傷期間精研家傳武藝;1875年從玉林遷居橫州,將客家武技與壯族農具相融合,正式創立白氏十八械,歷經150年成為橫州武術文化代表。
弟子們各自展示自己的拿手武術。記者 周軍 攝 這門武技以“不求華麗、但求實用”聞名,常有人遠道前來切磋。年過七旬的徒弟譚寶朝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有人持棍“踢館”揚言“一挑三”,白師傅沉著應戰,側身閃避間以“殺棍加橫飛”,一回合擊倒對方,事后還為其療傷、用木車送返。多年來,不少挑戰者均鎩羽而歸,但白光忠始終恪守武德,不驕不躁,常以祖傳傷藥相助。他說:“武術交流是為互學共進,不為爭勝。” 民族危難時,白氏武術亦挺身而出。抗戰時期,第三代傳人白飛權以縣自衛隊員身份參與鎮江之戰,憑此技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立下戰功。 曾因祖輩“能教則教,不可勉強”的遺訓,白光忠對傳承頗有顧慮。但隨著國家重視傳統武術,在文化館與家人的鼓勵下,他打破“傳內不傳外”規矩開門授徒:“武術是民族的財富,不該封閉于一家之門。”
孩子們練習六尺棍術。記者 周軍 攝 “白氏十八械是橫州唯一體育類非遺項目,決不能斷!”橫州市文化館館長農明鋼說。近年來,文化館積極推動非遺申報,開設青少兒暑期公益班、推進“武術進校園”,為公安、法警開展專業培訓,還助其登上大型舞臺。 從家族秘技到開放傳承,從鄉野傳統走向大眾舞臺,如今,白氏十八械武術不僅入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為廣西文化瑰寶,還在南寧、玉林等地廣為流傳。隨著平陸運河的貫通,這門武技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敞門庭、納百川,讓農耕文明的智慧融通南北,持續煥發新生。
報紙版面截圖。 總策劃:劉昆 陳仕平 總統籌:文彩云 統籌:陳丹平 劉斌 駱怡 記者:庾琳 實習生 李淑珺 通訊員:陳壽歡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