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鲁大师在线观看日本电影,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廣西新聞網 > > > 平陸運河風物志 > 融媒報道 > 正文

平陸運河風物志丨碧水長歌下黎里

2025年09月07日 11:15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庾琳 實習生 李淑珺 通訊員 陳壽歡 編輯:郭騫

新聞眼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有人說,它是一條歷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說,它是一條民俗之河、風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景觀、素樸的鄉土人情,賦予平陸運河別樣的人文氣質。廣西云-廣西日報推出“平陸運河風物志”系列報道,讓您在品讀中,邂逅一方古跡、尋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種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陸運河的前世今生,觸摸強勁的時代脈動。

記者 周軍 庾琳 實習生 李淑珺 攝制

古城墻傲然聳立,點將臺奇崛巍然,巨石陣古樸神秘,龍母江潺潺流淌,青石橋靜臥其間——步入橫州市云表鎮鄧圩村委下黎里村,宛如走進了一幅流動的歷史長卷,似闖進異域古城,似誤入桃源仙境。8月28日,天朗氣清,我們沿龍母江畔一路前行,探訪這座依水而生、因歌而靈的千年古村落。

作為廣西民族特色村寨,下黎里步步是景,引人觸景生情。村口的仿古城墻墻體以古城區遺址墻磚砌筑,承載著村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守護。

靜靜流淌的龍母江。記者 周軍 攝

游客在銅鼓臺上游玩。記者 周軍 攝

比城墻更顯雄偉的,是毗鄰的巨型銅鼓臺(又稱點將臺),依先秦銅鼓原型放大建造。外圍墻壁灰白色的“福”字與內墻鮮紅的“合”字形成鮮明對比;石階兩側雕刻的四只青蛙圖騰,象征著雨水與豐收。

“銅鼓是軍陣號令之器,1983年,這里曾出土一面先秦銅鼓。”云表鎮便民服務中心文化管理員甘松說,“這印證了下黎里悠久的歷史,也證實了龍母江流域是壯族文化的搖籃。”

游客在銅鼓臺下的將軍洞前拍照。記者 庾琳 攝

點將臺下,將軍洞幽深古樸。相傳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曾在此指揮疏浚航道、筑城修渠。

龍母江畔的岳水樓。記者 周軍 攝

沿石階上行10余米,岳水樓靜靜矗立,樓頂鯉魚騰躍,寓意“魚躍龍門”。馬援駐軍期間,尊重當地“奉龍母忌食鯉”的習俗,推廣農耕,促成漢越文化交融。漢軍被喻為“北來之鯉”,村莊也因壯語“黎鯉”音譯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雖更名為“下黎里”,但民族融合的血脈代代相傳。至今,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村民仍自發聚集龍母江邊祭祀,緬懷伏波將軍的功績。

佇立樓臺,憑欄遠眺,但見龍母江面碧波如綢。

“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龍母江,正是下黎里的根脈所系。相傳先秦時期,人文始祖龍母率領眾人開鑿岳水渠,根治水患,百姓感念其恩德,將這段江水命名為“龍母江”。1958年,十萬群眾在上游筑壩修建六藍水庫,千年水渠煥發新生,滋潤萬頃良田。下黎里也因此成為六藍水庫和西津水電站移民安置區,各族群眾在此共建家園,續寫“團結之福”。

青石橋鋪就的龍母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記者 周軍 攝

江上,龍母青石橋靜謐橫臥。橋始建于西漢,設24拱,暗合二十四節氣,全長48.3米。據史料記載,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鄧圩村為合浦郡平山縣治,此橋是連通合浦郡與郁林郡的唯一陸路通道。兩千多年來,橋體歷經無數次洪水沖擊、4次重修,斑駁的橋面已由原雙石條變為單石條。

龍母橋靜臥江上,是村民們的重要陸路通道。記者 周軍 攝

水是村之命脈,歌為鄉之靈魂。

“來到下黎里,我們真歡喜,男女對唱歌,不一般快樂……”龍母橋上歌聲悠揚,“橫縣云表壯族歌圩”項目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秀連與村民即興編詞,以歌相迎來客。

歌圩源于勞動,興于交融。江畔的水磨碾米坊與緩緩轉動的水車,便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甘松說,龍母江沿岸曾有3座碾米坊,百姓在等候碾米時,依江景農事即興對唱,逐漸形成了節慶圩日唱、生產勞動唱、嫁娶過橋唱的傳統。如今水碾雖不再使用,但村民仍集資修復,將其作為農耕文化與民族記憶的載體。

龍母江同心文化園中的巨石陣,象征著民族團結。記者 周軍 攝

2012年,“橫縣云表壯族歌圩”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龍母江更被認定為歌圩發源地。每逢廣西三月三等重要節假日,一江兩岸人如潮、歌如海,遠近村民與游客紛至沓來,這邊唱來那邊和,綿延數里。

碧水長歌,還催生了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村里盛行的“橫縣壯族鳳凰麒麟舞”,同樣舞出壯族人民的熱情,亦被列入自治區非遺代表性項目。

淺水灘邊,孩童戲水摸魚,笑聲朗朗;清風竹園,老人閑話家常,悠然自得;銅鼓廣場,村婦即興對歌,怡然自樂——好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圖景。

下黎里村黨支部書記胡光明介紹,歌圩等文旅活動每年為下黎里村集體經濟增收超30萬元,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如今,借橫州打造平陸運河文化旅游帶的契機,鄧圩村正推進龍母江同心文化園建設。園中巨石環立,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緊密相擁;而鄧圩村1萬多人口、117個姓氏的共居史,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注腳。村里還將推進民宿、露營基地、民族風情街等項目建設,讓這座千年古村在運河時代續寫新篇。

報紙版面截圖。

總策劃:劉昆 陳仕平

總統籌:文彩云

統籌:陳丹平 劉斌 駱怡

記者:庾琳 實習生 李淑珺

通訊員:陳壽歡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