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 > 平陸運河風物志 > 融媒報道 > 正文 |
平陸運河風物志丨筆山庭院載傳奇 |
2025年08月31日 11:21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郭騫 朱慧琳 |
|
新聞眼世紀工程平陸運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有人說,它是一條歷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說,它是一條民俗之河、風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景觀、素樸的鄉土人情,賦予平陸運河別樣的人文氣質。廣西云-廣西日報推出“平陸運河風物志”系列報道,讓您在品讀中,邂逅一方古跡、尋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種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陸運河的前世今生,觸摸強勁的時代脈動。 記者 庾琳 攝制 青山環抱的橫州市平朗鎮筆山村,靜臥時光深處。這里藏著嶺南建筑瑰寶——筆山花屋(又名李家大院),其締造者是兩百年前的奇女子銀娜。她以21年心血筑就庭院,不僅改寫村史,更在嶺南建筑史上留下璀璨印記。
粉黛如初的花屋側面。 筆山村原名詩屋山村,自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建村以來,已有565年歷史。村落背靠尖筆山,“尖筆嶺翠綠毓秀,村莊歷出佳士。”1922年,經中國同盟會成員古濟勛提議,更名為“筆山”。一名之更,意蘊悠長。明清時期,村中李氏家族考取科舉功名者達72人。如今村莊已入選中國傳統村落、自治區文保單位和廣西民族特色村寨。
村中一條古驛道也是邕欽古鹽道的重要節點。 8月18日,細雨如絲,輕撫著古村落的一磚一瓦。記者跟隨平朗鎮黨委統戰委員、副鎮長王仕合和筆山村黨總支書記李雨華,沿著紅砂巖石板鋪就的古驛道緩緩前行,這條曾是“邕欽鹽道”(線路與平陸運河大體一致)重要節點的古道,見證過商賈云集、馬幫絡繹的繁華。行至驛道轉彎處,池塘畔、臺階上的花屋豁然現身,棕黛相間的磚瓦、檐牙高啄的造型,靜靜等候探訪。
花屋的大門位于高高的臺階上,頗顯氣派。 推開大門,“井”字形交織的6條廊道、獨立又相連的15座院落、環環相通的72間房舍,讓人不禁驚嘆“庭院深深”。抗日戰爭時期,村民曾借這復雜廊道與敵人迂回,最終將敵人全部殲滅。
建筑山墻頂部的龍、花、鳥等磚雕裝飾。 正廳門扇上,鳳穿牡丹紋鏤空木雕栩栩如生;下屏“喜鵲登梅”“松鹿有魚”的雕刻寓意吉祥。8米高臺上的雙鳳朝陽神龕尤為震撼,鳳凰相對翩躚,下設牡丹、纏枝蓮雕花供臺,族椅分列兩側。 花屋“心臟”是右排三進的鳳廳,乃女主人銀娜居所,雕檐畫壁盡顯精致;男主居所龍廳雖居側,貼金雙龍戲珠紋神龕與精雕門把,亦彰顯奢華。此外,花屋還設有教書廳、傭人樓等。
床榻框架上的精美雕刻工藝精湛。 整座花屋無木不雕、無石不刻,彩繪歷經200余年風雨仍鮮亮如初。更令人稱奇的是排水系統,天井四角暗設梅花狀、銅錢狀排水口,百年來從未內澇。在男尊女卑的年代,銀娜以“女居正、男居側”的布局,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空間,突破時代束縛。 93歲的李業仁是花屋第七代后人,小時常聽祖母講述銀娜的故事。村口大樹下,老人用微微顫抖的雙手翻開族譜,向我們娓娓道來。 永淳縣首富黃耿相之小妹黃氏,家世雄厚、才貌雙全,且心地善良,常常接濟窮人,所以大家都親切地喚她“銀娜”,永淳話意為“有錢的夫人”。清乾隆年間,22歲的銀娜嫁給縣第二大財主李兆球,這段強強聯姻在當地傳為佳話。 李兆球雖有武舉人功名在身,但剛弱冠出頭,不諳世故。婚后,銀娜掌管家中大小事務。1757年,她用陪嫁巨資,雇傭當地最有名的工匠修建李家大院。因社會動蕩,工程斷斷續續,直至1778年才完工。民國初期有所擴建,一直由李氏后人使用并保存,現建筑面積超4000平方米。
村中新建的筆山驛站。 走出花屋,古驛道旁的筆山驛站古色古香。雨后陽光下,驛站愈發清新。王仕合介紹,橫州市近年來大力發展“向海經濟”,打造平陸運河文化旅游帶,平朗鎮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重塑筆山古村文化,新設古驛道、花屋、新丁屋等標識系統,新建筆山驛站、村史館等設施。下一步還將完善自然景觀,打造觀光休閑度假特色旅游鄉村。 庭院深深,不及歷史悠長;雕梁重重,終將成文化瑰寶。銀娜傾注心血的花屋,正從古道旁的建筑遺產,蛻變為運河文化旅游帶上的明珠,向世人訴說這位奇女子以才智與氣度書寫的傳奇。
報紙版面截圖。 總策劃:劉昆 陳仕平 總統籌:文彩云 統籌:陳丹平 劉斌 駱怡 記者:庾琳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