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鲁大师在线观看日本电影,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主辦

| 記者熱線//投稿郵箱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更多導航
點擊語音切換

你知道嗎?“玉林”的名字竟因TA而來

今天,第二屆玉林香料產業博覽會開幕,四海嘉賓聞“香”而來,齊聚玉林,助力香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玉林正搶抓重大發展機遇,努力打造世界香料之都、全國中藥材中心。回望玉林中藥材香料歷史,已芬芳2000多年,如今玉林香料產業蓬勃發展,依然“香”如故。

“玉林”名稱因香而來

玉林正式行政建制始于秦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州郡歷史,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

玉林名稱歷經3次變化,古稱鬱林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鬱林郡;新中國成立后,“鬱”字簡化為“郁”字,“鬱林”便寫為“郁林”;1955年,“郁林”改名“玉林”。從“鬱林”到“郁林”再到“玉林”,2000多年來,不管名稱如何變化,樹木眾多、香氣濃郁的本意始終沒有改變。

《說文解字》中對“鬱”字的解讀為:“鬱”從“林”以表示香草;“缶”是一種瓦器,把香草放在缶中搗而煮之成汁,再調和到黑黍釀成的鬯酒之中;下面的“匕”是勺子,可以用勺子盛酒,所以“鬯”字的本意是指美酒、很香的東西,代表濃郁。“鬱”,指用百草之花及鬱人所貢芳草二者合釀,芬芳保暢,可用以降神。

北魏晚期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是中國古代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說,鬱水流域林木“郁郁蔥蔥,生長有鬱香草”,“鬱人”將鬱香草與黑黍合釀成郁鬯酒進貢給朝廷,因而以之命名為“鬱林郡”。清代《鬱林州志》也有記載:“秦漢時稱為鬱人所居之地,故以氏名郡。”

因此,“玉林”名稱的由來,一直有香氣相伴相隨。

玉林人用香歷史悠久

嶺南氣候濕熱,四季不明,利于中藥材生長。地處嶺南中心地帶的玉林,香料等中藥材資源品種多、分布廣、產量大,有不少中藥材馳名中外。東漢建初二年(公元77年),番禺人楊孚寫成《南裔異物志》,詳載嶺南奇珍異寶及人文風俗,開創我國記載不同區域珍異物類的先河。其中,記載玉林的草木類有郁金、檳榔、甘(紅山藥)、桂、橘樹等香料植物。

玉林市場上各種中藥材香料琳瑯滿目。

唐末廣州司馬劉恂著的《嶺表錄異》中多記有玉林舊事舊聞。例如,其記柚子說:“山橘子其實金色,而葉絲皮薄,而味酸,偏能破氣。容、廣之人帶枝葉藏之,入脂醋,尤加香美。”關于飲食文化方面的內容也有記載:“容南土風,好食水牛肉。言其脆美……既飽,即以鹽酪姜桂調齏而啜之。”其中,“以鹽酪姜桂調齏而啜之”,說的是用各種香料腌制牛肉,與目前玉林傳統美食牛巴制作方法基本一致,這或許是玉林牛巴制作的最初形態。

另外,南宋宰相李綱貶南時,撰《次貴州二首》曰:“……陸績故城依石巘,葛洪遺灶俯江湄。光風苒苒吹香草,煙雨蒙蒙濕荔枝……”“懷澤為邦古鬱林,江邊邑屋樹森森……試謀十畝膏腴地,丹荔青蕉獲我心。”

明代廣西右參政曾守身《重修鬱林志·序》載:“……瑞鳳,翔輝于祇樹;……巖蚺,取精于斗膽;箐木,侈堅于鐵力;黃茅,染瘴于病夫……”

明嘉靖期間,上海人潘恩任廣西提學僉事,其在《乙未元日寓鬱林》中寫到:“……椒酒忽在御,俯仰益傷神。”

清康熙年間廣西提學使陸祚蕃在《粵西偶記》中具體記載了古代玉林人的習俗:“其俗自幼即習歌,男女皆倚歌自擇配……女贈男以繡囊錦帶諸物,皆女所自制者……”

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著述,都反映了香料在宋明清時期玉林的社會生活中與人們的密切關系。

綠珠女香史流傳千年

1994年版《博白縣志》記載:西晉永熙年間,荊州刺史石崇出訪交趾途經博白時,娶綠蘿村綠珠女為妾,并為綠珠女在當時的博白朗平堡柯木埇筑館建花園,里面種滿包括各種香草的奇花異草,形如洛陽金谷園。如今,這座花園的遺址已不可考,但關于綠珠女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

綠珠女跟隨石崇到洛陽后,把家鄉的奇花異草多種香料也帶到了洛陽,種植在洛陽石崇的私人花園——金谷園。

據《世說新語》等書籍記載,金谷園樓臺亭閣、池沼碧波、樹木郁郁、百花競艷。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金谷春晴”指的就是這里的春天美景。石崇專門在金谷園為綠珠女建了一座綠珠樓,以慰綠珠女的思鄉之情,并在各處存放綠珠女從家鄉玉林帶來的沉香等名貴香料,每位來訪客人均有婢女捧著香袋侍候。酈道元《水經注》謂金谷園:“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蔽翳。”

后來,綠珠女為石崇跳樓身亡、香消玉殞的故事,吸引杜牧、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歷代文豪前往金谷園遺址詠史傷懷。唐代詩人杜牧的《金谷園》曰:“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綠珠女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讓人們記住了綠珠女,也記住了滿是香草的金谷園。同時,這個故事也豐富了玉林香料歷史文化。

從香料到中醫藥

香料產業進一步豐富發展

最早將中醫藥學系統帶入嶺南的,是晉代名醫葛洪。葛洪是著名的醫學家、道教學家,開創了嶺南醫學先河,被尊稱為嶺南中醫藥開山鼻祖。

葛洪“求為勾漏令”的傳說同樣流傳了2000多年。據說,他曾隱居北流勾漏洞,在這里采藥、煉丹、修道、著書。被貶海南的南宋名相李綱游勾漏洞后,曾留下一首感懷的七絕:“葛翁求令為丹砂,今我來從海上槎。只恐山靈嫌俗駕,未容歸客臥煙霞。”明代鄭善夫曾授戶部廣西司主事,其有詩句:“東傍扶桑多薏苡,南過勾漏有丹砂。”薏苡、丹砂都是香料草藥,這些詩句體現了葛洪與玉林豐富香料資源的密切關系。

葛洪著作《肘后備急方》一書中不少地方提到用香藥治病。

葛洪研究了多種嶺南常見疾病,其在《抱樸子》《肘后備急方》等著作中多處提到用香藥治病,涉及內服、佩戴、涂敷、熏燒等多種方法,為老百姓開出便宜而常見的醫學處方。

不管葛洪是否真的曾在北流勾漏洞修道著書,他帶給玉林大地的貢獻都是顯而易見的。他留下的醫學著作,形成了包括玉林在內的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煮草藥防病治病習俗。從香料到中醫藥,玉林香料產業得以進一步豐富發展。

清代玉林香料已遠銷海外

肉桂也稱桂皮,是我國名貴補藥之一,亦為玉林傳統香料特產,容縣是玉林肉桂的主要產區。宋淳熙年間范成大著的《桂海虞衡志》中,就有關于容縣肉桂種植的記載。清道光年間,容縣人已懂得肉桂對綜合加工利用,除剝皮外,還利用枝葉蒸桂油,并開始出口海外。清光緒二十三年《容縣志》有“桂皮、桂油、茶葉、八角,販運出洋,頗獲厚利”之記述。民國時期,桂皮、桂油、沙田柚等已逐步形成容縣傳統出口物資格局。

準備裝車外運的容縣肉桂。

《廣西年鑒》載,1933年容縣肉桂產量是70.21萬公斤。新中國成立后,肉桂也是玉林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據1993年版《容縣志》記載,1950年容縣出口桂皮19.5噸。

清代至民國時期,玉林城鄉各地普遍開設藥行,僅玉林城區就有34家,玉林成為兩廣地區藥材主要集散地。1993年版《玉林市志》記載,僅1935年,玉林輸出藥材120.5萬公斤;1977年至1987年,玉林地產藥材收購總量達3593.5噸,繼續鞏固玉林成為兩廣地區中藥材主要集散地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之一的玉林制藥廠生產的正骨水、云香精等產品的原材料包括多種玉林本土香料草藥,其獨特療效源于中藥的強大魅力,也源于玉林香料藥材的深厚歷史積淀。產品先后榮獲“國優產品銀質獎”,并榮獲“廣西名牌產品”等稱號,同時被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玉林是“中國長壽市”,是中國最大的香料集散地、交易中心、定價中心,國內80%、世界2/3以上的香料在玉林集散。芬芳2000多年的玉林香料,如今已“香”飄世界各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文章

高清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