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 > 正文 |
在北海!全國首個紅樹林青蟹自然放養項目取得成功 |
2024年09月23日 21:44 來源:看北海 編輯:潘曉明 |
|
近日,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在北海市鐵山港東岸碼頭實施的紅樹林青蟹自然放養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果。在1.09畝的低高程2年生紅樹林圍網內,成功收獲了55只高品質的青蟹。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利用青蟹控制紅樹林固著動物,促進紅樹林健康生長的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紅樹林青蟹自然放養項目位于北海市鐵山港東港區欖根作業區碼頭,是全國首個利用青蟹控制紅樹林固著動物危害的科學試驗。項目涵蓋了室內模擬、人工苗生態馴化以及網格小試等多個環節。在項目負責人范航清的帶領下,團隊經過3年的努力,最終實現了中試的成功,創造了生物防治保護紅樹林生態與生產的雙贏模式。
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博士蘇治南:在紅樹林健康方面提供了比較科學可循的一個途徑。用了這個模式之后,我們在清除固著動物的同時,也可以收獲青蟹,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目標。 藤壺和牡蠣等固著動物常常導致全球低潮灘紅樹林造林失敗。傳統的物理和化學清除方法成本高昂,且可能引發環境和社會問題。青蟹作為海鮮珍品和固著動物的天敵,理論上可以用來清除紅樹林體表的固著動物。然而,從理論到生態工程實踐,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
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研究員范航清:最困難的是青蟹會跑,一跑,我們就要圍網,可在海邊圍網風險大,老鼠會來咬個洞,臺風過來網會倒。因此我們就一直想辦法,用了十年的時間,給青蟹搞一個“地下房地產”,讓它不愿意跑。 范航清及其團隊在紅樹林造林區進行了圍網建設和安裝活塞式開放插管底棲動物自然保育裝置,投放青蟹。通過圍網限定青蟹活動范圍,保證青蟹密度,并利用活塞式開放插管底棲動物自然保育裝置促進青蟹定居,形成了一種青蟹調控紅樹林固著生物的生物防控方法。這種方法提高了紅樹林的造林成活率,增強了紅樹林的生態碳匯能力,為實現碳中和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范航清:這個就是我們專利技術,一個管,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這管里是有機關的,我們要盡可能地設計到模擬土壤里面的氣溫、水溫、氧氣、通氣,另外要便于回捕。 測定結果顯示,圍網內青蟹的必需氨基酸、支鏈氨基酸與芳香族氨基酸含量比均優于自然海區的野生青蟹。試驗結果預示著,在低潮灘紅樹林投放兩次青蟹生態苗的情況下,部分地區紅樹林青蟹的年產值有望突破每畝萬元。
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博士蘇治南:目前這個青蟹是我們投放進去的,但不投放任何的餌料,它的形態之類的就和天然青蟹一樣。而此前,我們通過對一些營養品質的監測,發現這個模式養出來的青蟹甚至比天然青蟹的評價更高。
漁民鐘云亮:可以增加我們的收入,又可以促進紅樹林地健康生長,對大家都有好處。 紅樹林青蟹自然放養項目作為科企合作的示范項目,得到了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廣西鐵山東港碼頭公司、深圳市中禾紅樹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未來,通過成果的推廣轉化,將進一步挖掘我國紅樹林的潛在修復空間,實現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價值,同時緩解新造紅樹林與傳統灘涂養殖的矛盾,助力藍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深圳市中禾紅樹林科技有限公司商務總監范嘯煒:紅樹林作為生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也看好這一塊,一旦它成熟了,我們就會馬上把這個技術推向市場。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