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木裊
據《南國早報》報道,近日,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對新認定的自治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及自治區級步行街、夜間消費集聚區等,給予其管理機構一次性200萬元獎補。
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一系列政策、獎勵措施會起到鮮明的市場導向。這對于廣大傳統服務業企業而言,就要多向成功典型看去,縮小自身與現代服務業的要求和差距。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從現代經濟以及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求角度來說,兩者的差距主要還在于“現代”二字。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費者感慨身邊不缺步行街、夜市攤,缺的是高品質、差異化的“步行街”“夜經濟”,這其實正是傳統服務業缺乏現代市場產品供給與管理能力的真實寫照。
傳統服務業是否有必要縮小與“現代”的差距?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為“步行街”“夜經濟”涉及的教育培訓、保健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都與個人消費服務層級息息相關。而個性消費服務正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可以說,加快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步行街”“夜經濟”一個都不能少。
傳統服務業中一些項目缺乏提升發展意識,不具備現代消費市場供給能力,自然會被市場淘汰遺棄。比如,許多傳統城市餐飲行業的經營模式是“早六晚六”,若堅持如此,自會失去“夜經濟”的市場份額。正因如此,以政策加快我區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正是要推動服務行業在發展中實現融合配套、錯位分工、優勢互補。
近日出臺的《廣西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爭取在廣西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創建廣西老年人宜居社區50個以上,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托育服務設施達標率100%……這其實也表明,在縮小服務業的“現代”差距當中,既應有與個人消費服務息息相關的“步行街”,也需要“高大上”的現代服務業同步發力、同頻共振。
當更多地方與市場主體思考并推動縮小傳統服務業與“現代”之間的差距,或會進一步激活消費市場潛在活力,也能更好地穩住教育培訓、醫療保健、住宿餐飲等行業背后無數普通就業崗位。如此,行業興,則就業穩;就業穩,則民生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