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寧夏賀蘭山腹地大磴溝,山風呼嘯。登上山頂極目遠眺,曾經的礦區,綠色植被點面成片覆蓋山體,小樹苗像衛士般迎風站立。昔日大規模露天采煤帶來的“黑色之殤”正漸漸愈合。
7526次綠皮小火車緩緩停靠在大磴溝站,81歲的王明祥拉著老伴兒曹霞的手登上車廂。1960年,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王明祥從河南老家來到石嘴山市原905廠工作,這一待就是60年。“老礦工都知道,原來這一帶是砂石礦企業和洗煤廠,到處都是黑灰,遇到大風,走路都得蒙著頭。沒想到這幾年變化這么大,煤礦企業都關了,山也綠了。”王明祥說。
曾經,這趟每天往返于賀蘭山汝箕溝礦區和銀川的列車,是附近礦區職工的專列。“現在的乘客大多是來旅游的,專門看沿線工業遺跡,懷念舊日時光。”列車長王曉燕說。
作為國家“一五”時期建設的重點煤炭基地和“三線”建設的重要布局點,這里產生了寧夏第一鍬煤、第一度電、第一爐鋼鐵。賀蘭山深處,對“太西煤”的開采幾十年來從未停止。
“靠山吃山”的傳統發展方式,不僅毀了這座城的顏值,更傷了它的元氣,長期倚重倚能的產業結構讓高質量發展變得越來越吃力。
“十三五”期間,痛定思痛的石嘴山下決心推進產業革命。2017年,寧夏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石嘴山啟動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清理整治工作,一連關停了30家煤礦企業、109家洗儲煤場和33家砂石礦企業。在自然恢復的同時,采取削坡降級、溝道清理、坡面覆土、植樹和種草結合等措施逐漸恢復賀蘭山的生態。
后工業時代,石嘴山依托保留完整的老礦區、舊廠房、老設備、醫院、企業辦公樓等大力發展工業旅游,一些工礦遺存還成為工業題材影視拍攝的取景地。以石炭井為核心的工業旅游特色小鎮已完成了《賀蘭英雄》《荒草叢生》《遠去的山桃笏》《綠皮小火車》等影片取景拍攝。
隨著第三產業嶄露頭角,傳統產業依靠創新驅動和技術改造逐漸煥發新活力,園區建設、產業布局越來越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定位。
在寧夏盈氟金和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的電子級氫氟酸項目正加快建設。“全部建成投產后,可新增產值4.2億元、利稅1900萬元,將有效緩解西部地區電子級氫氟酸供應緊張的局面。”企業副總經理謝永軍告訴記者,2017年,這家曾連續5年虧損的企業,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投入2.8億元進行技改。新工藝不僅打破了原材料的使用限制,還實現了廢水、廢氣的循環再利用,通過技術革命突破困局。
在做大做強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多元合金四大產業集群基礎上,石嘴山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建設智能制造專業園、鋰電池專業園、聚酰胺專業園等園區,積極推進高載能產業向高技術產業轉變。
石嘴山,這個因煤而立、依煤而興的老工業城市已走過60年歷程。據石嘴山市委書記王文宇介紹,“十三五”以來,石嘴山正在由單一的煤炭基地向新型工業之城轉變,一批老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延伸產業鏈煥發新活力,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多元合金等優勢特色產業成為工業經濟的新支撐。舊日“煤城”的非煤產業比重提升到86.2%,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5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64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45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7家,科技貢獻率達到55.14%。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