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難——
決勝全面小康的戰場上,靶心更準措施更細
2012年,我國貧困人口總數占總人口比例為10.2%。根據國際經驗,中國減貧進入“最艱難階段”。
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攻堅克難,既要有不同以往的力度,更要有不同以往的智慧。
10月18日上午,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家掌聲陣陣。全村黨員、村民代表和扶貧工作隊員坐到了一起,集中收看十九大直播。客廳里,總書記和村民們促膝交談的照片,就掛在墻上最顯眼處。
4年前的深秋,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武陵山區深處的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新理念。那時的小山村,人均年收入1668元,貧困線下的摸索,熬了一代又一代。
4年過后再訪十八洞,恍若“換了人間”。鄉村旅游人氣火爆,村民入股的千畝獼猴桃掛果開售,苗繡合作社的訂單早過了百萬……脫貧的路子不一,精準的理念一貫,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拔的是窮根,關鍵在實效。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8313元,136戶貧困戶全部摘帽。
“主要依賴‘輸血式’扶貧,而不從實際出發、不對接市場、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不注重精細管理的扶貧方式方法,是不可復制、不可推廣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書記葉紅專代表說,要實現十九大報告所要求的“脫真貧、真脫貧”,就必須在抓好精準扶貧上下足功夫。
“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新理念指導下的扶貧方法論,“靶心”更準、措施更細、效果更實。
山西呂梁山區,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那里溝壑縱橫、土壤貧瘠,生態脆弱與深度貧困相互交織、互為因果。今年6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工作,專程前往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調研。
“就像總書記所指出的,深度貧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扎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山西省呂梁市委書記李正印代表告訴記者,呂梁堅持“對癥下藥”,在“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關鍵也就是抓住了精準的牛鼻子。”
聚力——
大扶貧格局下的大合唱,彰顯社會主義巨大優勢
昔日干沙灘,如今金沙灘。再訪閩寧,處處生機。
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對口扶貧協議,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傾注大量心血,并將這片地區命名為“閩寧村”。2016年7月,總書記又一次來到閩寧,實地察看福建和寧夏合作開展移民搬遷安置和脫貧產業發展情況。
二十一載櫛風沐雨,從原來的“閩寧村”,到如今的“閩寧鎮”,總書記當年的殷殷囑托,已化為戈壁灘上的新奇跡。
“比重1070,殘糖16到18克,還需要繼續發酵2到3天……”閩寧鎮原隆村,酒莊技術員劉莉走在龐大的釀酒設備間,專家范兒十足。4年前,這位易地搬遷戶,還過著面朝旱土背朝天的日子。“村里好多婦女都像我一樣找到了工作,尤其是總書記來過以后,大家自主致富的愿望更強烈了。”腰桿硬了,自信足了,這是劉莉最真切的感受。
非常之功,需非常之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扶貧動員體系,十八大以來高速運轉。
東西部扶貧協作首次實現對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幫扶全覆蓋,東部267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結對幫扶西部434個貧困縣,央企設立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2.6萬家民營企業踴躍投身“萬企幫萬村”……“大扶貧格局下的‘大合唱’,再次彰顯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副總經理、國家一級演員侯艷代表說。
步步高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陳志強代表,此次進京帶來了一件特殊的新產品。由公司與十八洞村合力打造的“十八洞村山泉水”,成為落地十八洞的第一個現代化產業項目,每年將以分紅的形式,為十八洞村帶來穩定豐厚的產業收益。“我們堅信,只要大家勁往一處使,一定能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程,為進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陳志強代表說。
(本報記者顏珂、劉鑫焱、劉 峰、史自強、李茂穎報道)
| 上一頁 |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