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 > 溫暖中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 > 最新報道 > 正文 |
【網絡媒體走轉改】靈武市:“造血式”精準扶貧拓寬群眾致富路 |
2017年02月23日 14:59 來源:寧夏新聞網 編輯:韋仲達 |
|
在精準扶貧攻堅戰役中,靈武市從本市實際出發,因村施策、整合資源,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創新“村頭建廠”等模式,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特色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2月22日,春雪過后的靈武市郝家橋鎮興旺村粉妝玉砌。在村子的溫棚種植區,記者看到,為了不影響棚內植物采光,沿硬化的路面兩邊“一”字排開的幾十座溫棚,卷簾上的積雪已被清掃干凈。掀開村民郭全忠家溫棚的門簾,一股熱浪撲面而來, 翠綠的韮菜鋪滿了整間大棚,和外面的冰雪世界形成強烈反差。
郭全忠一邊打理棚里的韮菜。 “我這棚里的氣候就像海南一樣溫暖濕潤。”郭全忠一邊打理棚里的韮菜,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郭全忠告訴記者,過幾天菜販子就要上門來收菜了,他得趕緊做好賣菜的準備。“這兩天韭菜收購價3.1元/斤,我這棚菜差不多能收割出6000斤,這一茬就有1.8萬元的毛收入。” 郭全忠家有4座大棚。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座棚一年產3茬韮菜,每茬產6000斤 ,按保守價2元/斤計算,一棚一年毛收入3.6萬元,減去成本純利潤達2萬元。靠著溫棚,郭全忠一年就能收入8萬元。“比起以前種水稻、玉米一畝地1000元的產值,現在可是增長了20倍啊。”郭全忠笑言。 另一座溫棚里,村民童海軍和妻子正滿頭大汗地將西紅柿秧上多余的枝頭打掉。記者了解到,為了生計,童海軍打過工,養過牛,收入都不太理想。2013年,他響應政府號召通過貸款和向親友借錢建了兩座溫棚種西紅柿,在村里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當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就創造了10萬元的經濟效益。嘗到了甜頭的童海軍將溫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已經有6座大棚。“現在我們兩口子已經干不過來了,還得雇人干 。今年我準備再貸些款,把種植規模再擴大。”童海軍開心地對記者說。
童海軍正滿頭大汗地將西紅柿秧上多余的枝頭打掉。 據郝家橋鎮副鎮長何韜介紹,該鎮上灘村屬于沙質土地,種植的韭菜具有抗病、葉綠、葉寬的特點,非常適合北方人的口感。自2009年小規模種植就深受菜販歡迎,2013年擴大種植規模后遠銷到甘肅、內蒙、新疆等地。在上灘村的輻射帶動下,通過政府引導,興旺村在2015年開始大規模溫棚種植,現有日光溫室6000畝,形成了以韮菜種植為主,搭配種植辣椒、番茄、黃瓜等果菜類蔬菜類的“一主多元”化特色種植產業,覆蓋全村430戶1720人,帶動菜農人均增加純收入5000元以上。 村頭建廠,實現移民家門口就業 走進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狼皮子梁針織廠的工作車間,幾十名婦女正在熟練的制作羊絨手套。村民馬存叢香拿著一只已經成形的手套里外翻找著,將多余的線頭一一剪掉。 馬叢香是2012年從涇源縣東峽鄉搬到靈武市靈家橋鎮涇靈村的,移民之前她從沒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名產業工人。“以前山里路難走,家里種著十多畝地,即便是雨水好的年份,收入也就七八千元。剛搬下來就聽說村里有個針織廠,還免費培訓上崗,我就報名參加了,3個月我就上班了,一個月2000多元工資呢。”馬叢香一邊飛快地剪著線頭,一邊對記者說。
工人正在熟練地制作羊絨手套。 “為了解決生態移民工作問題,我們創新了‘村頭建廠’脫貧模式,鼓勵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生態移民村建了紡織廠,讓村民不出村就能工作,即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真正實現了移民家門口就業。”靈武市扶貧辦專職副主任吳學德告訴記者,紡織廠目前已解決了200名像馬叢香這樣的移民就業。
狼皮子梁針織廠的工作車間, 吳學德說,為了讓每個人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術、就業技能,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有活干、有錢賺,靈武市通過相關業務部門,對移民進行務工就業、種植技能、實用技能等培訓,同時,動員靈武市52家企業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年齡較大、文化技能低的‘4050’人員提供公益性脫貧工作崗位162個。”吳學德說。(寧夏新聞網記者 楊洲 蔣萍 葛龍 石卿 徐靜 胡俊 姜盼 實習生 劉楠)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