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 正文 |
羅城公安“暖心政務” 讓溫情流淌仫佬山鄉 |
2025年10月23日 21:5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龍隆 |
|
政務服務中心黨員民警熱情服務群眾。莫世萬 攝 “民警同志辛苦了,謝謝你們!”9月29日,在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朝陽路下壩小區,年逾七旬的張大爺緊握著民警小潘的手連聲道謝。此前,該縣公安政務服務中心的民警在走訪中獲悉張大爺因行動不便未能及時換領身份證,便主動上門采集信息并免費辦證,并將制好的新證件送到老人家中。這暖心一幕,正是該中心打通民族地區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該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主責主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積極探索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公安政務服務新模式,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該中心“一窗通辦”窗口業務辦理量達11000余件;“桂警通辦”網辦業務8100余筆;“十辦”特色便民服務解決群眾難題80余件;累計為特殊群體減免工本費3萬余元;收到群眾感謝信、錦旗8封(面)…… 黨建品牌架起警民“連心橋” “天上餡餅是陷阱咧,陌生來電要當心喲……”在仫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的歡慶現場,公安政務服務中心黨員民警宣講隊創新采用“非遺+反詐”宣傳模式,將防范電信詐騙知識巧妙編入高亢悠揚的仫佬山歌旋律,配合詼諧生動的情景短劇表演,使各族群眾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時提升了安全防范意識。 作為“巾幗窗口黨旗紅‘五心’服務爭先鋒”黨建活動的創新實踐,該中心今年以來已開展36場特色宣傳活動,講述羅城公安好故事,傳遞正能量,形成“線上+線下”立體式、多渠道的宣傳矩陣。數據顯示,該中心黨員宣講隊進村入戶150余戶,發放宣傳資料6200余份,累計覆蓋群眾1.2萬多人;同步制作7條宣傳短視頻,內容涵蓋出入境管理、戶籍新政、交通安全、反詐防騙、禁毒教育等民生熱點,以新媒體傳播優勢延伸警務服務觸角。 10月9日,國慶中秋長假后的首個工作日,73歲的仫佬族老人銀大爺因語言不通在政務服務大廳手足無措。引導員小吳見狀,立即上前了解情況,隨后用流利的仫佬話全程協助老人完成戶口簿補辦手續。 “針對民族地區特點,我們組建專業‘黨員引導隊’,充分發揮語言優勢,全程引導各族群眾第一時間辦理各種業務,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該中心副主任李丹介紹說,公安政務服務中心共有民警、輔警23人,其中少數民族占比超90%,不僅破解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的“語言關”,還架起了一座座警民“連心橋”,更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惠民服務傳遞“公安溫度” “為民辦實事 人民好警察”——錦旗上字字燙金的十個字,承載著群眾最真摯的認可。今年4月,該縣東門鎮的銀女士將這樣一面錦旗鄭重交到公安政務服務中心民警手中。 這段警民情緣始于一場跨越三十年的身份追尋。20世紀90年代,銀女士外出務工遠嫁重慶市榮昌縣,因身份證件缺失始終未能辦理婚姻登記。今年3月,她抱著最后希望來到政務服務中心求助。由黨員骨干組成的“黨員攻堅小組”立即行動:一方面梳理銀女士提供的碎片化線索,另一方面聯動榮昌警方開展跨省協作,通過社區走訪、檔案調閱、村民訪談等多維度核查,最終成功為其補錄戶口。這類例子比比兼是。據統計,該中心“黨員攻堅小組”已成功解決50余起類似歷史遺留難題,讓“無籍”群眾重獲法律身份。 “我們以‘十辦’特色便民舉措為抓手,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該縣副縣長、公安局長黃中建說道。所謂“十辦”,即綜窗辦、自助辦、預約辦、減免辦、容缺辦、延時辦、上門辦、專場辦、幫代辦、家門辦,這套創新服務體系已成為傳遞“公安溫度”的重要載體。 東門鎮德音村的仫佬族潘奶奶對此深有體會,她是“十辦”特色便民服務的受惠者。今年8月,行動不便的她正為過期身份證發愁,中心民警便攜帶設備上門采集信息,同步啟動“減免辦”政策免除工本費,并通過郵政快遞送證到家。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該中心已為特殊群體提供46次上門服務,累計減免費用超3萬余元。 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9月26日,東門鎮榕木村委院內,駐村第一書記劉警官正指導村民陳某通過“交管12123”APP查詢換證進度。“以前進城辦事要花上半天時間,現在動動手指就能辦好,真方便!”陳某感慨道。該中心通過“黨建+網格”模式,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體系,線上依托“桂警通辦”現“掌上辦”,線下發動網格員開展幫代服務,使高頻業務網辦率達33.3%。今年以來線上辦結量達8100余件,真正踐行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承諾。 “三亮三比”激發隊伍創業熱情 該中心創新推行“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業績,比服務、比效率、比創新”的“三亮三比”機制,全面激發民輔警干事創業熱情,營造出“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 新入職輔警小朱在參與社區反詐宣傳時表現突出,通過“積分制管理”獲得加分激勵。“積分不僅是對工作的認可,更是個人成長的見證。”她深有感觸地說。中心堅持將理論學習、志愿服務、群眾滿意度等全面納入黨員積分考核體系,并將其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有效激發了隊伍內生動力。 今年7月,群眾劉先生通過“急速意見箱”小程序反映窗口叫號效率問題。中心黨支部立行立改,第一時間就優化流程并向劉先生反饋整改結果,得到好評。9月25日,某窗口因材料預審環節疏漏收到“不滿意”評價,黨支部立即開展問題復盤,當日完成流程優化,并主動聯系當事人致歉說明,最終贏得群眾理解。 “‘三亮三比’讓從‘要我干’變為‘我要干’,真正點燃了干事創業的激情。”李丹介紹,今年以來,依托“民評警改”機制,中心累計處理群眾意見42條,實現投訴率同比下降42%,群眾滿意度攀升至98.7%,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推動服務質效和群眾滿意度雙提升。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