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 正文 |
廣西日報貴港頭條|當農業裝上智慧大腦——港北區發展設施農業觀察 |
2025年10月23日 21:2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周珂 |
|
新聞眼AI智慧豬場里,生豬在恒溫恒濕的“智能別墅”中成長;大棚果蔬基地內,翠綠藤蔓間掛滿沉甸甸的果實;工廠化菌菇培育車間里,潔白菌菇破土而出……金秋十月,行走在貴港市港北區的鄉間田野,現代農業的蓬勃生機撲面而來,特色產業正以多元姿態勾勒豐收圖景。
廣西日報版面截圖。 近年來,港北區將現代設施農業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大力構建設施農業發展場景,進一步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推動農業從“靠天吃飯”向科技引領升級,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一條現代農業“智”富路。 港北區產業興、百姓富的和美鄉村新貌。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邱石佑 通訊員 陸宏夏 梁思琴 攝 精準招商 為產業發展提速 秋高氣爽,正值項目施工黃金期。 走進港北區港城街道年產100萬公斤淡水魚養殖及圓桶育苗基地項目,只見工人忙著鋪設池塘防滲膜、澆筑混凝土護坡、搭建標準化圓桶育苗池。項目負責人莫航才介紹,項目建成后,年產成品魚100萬公斤,產值約1500萬元,還能帶動2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而在總投資1500萬元的廣西鮮牧冷鏈物流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倉儲分揀中心、大型冷庫已具雛形,30輛配送車整裝待發。項目預計12月初投產,年營業額1.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0個。
西江牛行圩日交易區內人頭攢動。曾河力 攝 10月21日,恰好是港城街道石寨村西江牛行圩日,交易區內人頭攢動,養殖戶與客商穿梭其間,仔細查看肉牛品質、洽談交易價格,一派產銷兩旺的熱鬧景象。 作為貴港市首家規范、規模化的活牛交易市場,西江牛行內設36個專業交易欄位,自今年8月17日開業以來,通過“三天一圩、天天可交易”運營模式,每圩交易量約300頭活牛。 走進牛行,只見一頭頭肉牛體格健壯、毛色光亮,交易欄位上二維碼格外顯眼。牛行負責人陳冠宇介紹,掃碼可直觀了解牛市行情、價格,“以后還可以在上面直接交易,目前公司正在開發數字化交易平臺,預計今年年底開通。” 項目快速落地見效,得益于港北區優質的服務。一方面,該區成立現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開展精準招商、場景招商;另一方面,推行項目全過程服務,落實“一個項目、一個牽頭單位、一個聯系服務人員”和“周調度、月通報”機制,全程跟蹤服務企業發展。今年1—9月,該區簽約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項目49個,總投資額15.46億元,其中39個項目已開工建設,30個項目實現投產或部分投產。 科技賦能 為生產空間破局 在港北區的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無菌接種車間,穿防菌服、戴帽子的工人忙著培育菌種,他們小心翼翼地把母種放到液體罐里。
在港北區智能菇房,數字化技術為菌菇創造適宜生產環境。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邱石佑 通訊員 陸宏夏 梁思琴 攝 “一個罐子可接種2.2萬—2.4萬瓶液體菌種,每天可接種25萬瓶。”該公司副總經理黃耀沿介紹,公司采用液體菌種制種、工廠化立體式栽培等技術,從接種、裝瓶到養菌,從出菇、采收到烘干,實現全程機械化。今年1—9月,該公司生產食用菌約3萬噸,主要銷往華南、西南以及出口東南亞市場。 與設施蔬菜快速發展同步,港北區設施畜禽和水產養殖規模化水平也大幅提升。
在港北區智慧豬場,應用數字化養殖場景。港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港北區武樂鎮星荷AI智慧豬場,生豬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吃的是營養餐、睡的是“空調房”。飼養員通過電腦或手機,就能了解生豬的生長情況、豬舍的溫度和濕度。在這里,一個人可輕松管理生豬5000頭,生豬生長速度提升3%—5%,飼料用料減少14%,每頭生豬成本降低8%。 星荷AI智慧豬場項目一期建設豬舍10棟,計劃今年10月底一期全面竣工、11月投產,預計年出欄生豬5萬頭。目前,該區已建成智慧豬場5家,創新“樓房養豬”新模式,實現高效、智慧養豬。該區生豬年出欄量超60萬頭。
港北區工廠化循環水高密度養殖的商品魚喜獲豐收。港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位于港北區的貴港市鑫海水產種苗養殖示范區,一個個大圓桶內,鱸魚穿梭游動,活力滿滿。“我們采用工廠化循環水高密度養殖模式,一個魚池可育商品魚6000到7000尾。”示范區負責人卓偉介紹,該模式比傳統魚塘節約80%的用地、比常規陸基養殖節水80%以上,畝產量是常規陸基養殖的3倍、傳統魚塘的12倍。今年以來,該示范區銷售商品魚超25萬公斤。 現代設施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給港北區農業生產帶來更多的空間、更多的精彩。目前,港北區配備先進設備的畜禽養殖場51家;擁有設施漁業養殖企業5家;水肥一體化設施2萬多畝,擁有鮮活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倉儲企業(種植類)8家。 聯農帶農 為鄉村活力加碼 在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港北區同步探索聯農帶農機制,讓設施農業紅利惠及更多農民與村集體。 在港北區高糖蔗現代化種植示范基地,1米多高的甘蔗郁郁蔥蔥,豐收在望。“基地占地2000畝,總投資1050萬元,分兩期建設,從種植到采收全流程機械化。”基地負責人李欣欣介紹,一期已種植500畝甘蔗,田間架設滴灌管網,打開開關就能精準輸送水肥,“以前施肥澆水需要大量工人,現在1個人就能搞定,預計畝產可達8噸以上,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甘蔗品質。”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水稻種植用上了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技術。 作為廣西首個水稻智慧農場,港北區益農水稻智慧農場今年新增了蟲情測報儀、土壤監測傳感器、太陽能殺蟲燈等智能設備,足不出戶就能精準掌握蟲害情況,為水稻豐產和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港北區益農水稻智慧農場,各類智能設備護航水稻生產,確保豐產。港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鴻才介紹,蟲情監測儀工作原理很簡單,通過誘蟲燈吸引病蟲進來,再經病蟲識別系統識別病蟲種類,據此精準施藥。“以前要靠農技人員下田采樣、實驗室檢測,現在實時監測、自動預警,發現異常就能立刻調度無人機精準施藥,把病害控制在萌芽階段。智慧農場的‘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耕、種、管、收、烘干全過程智能化,畝產提升了5%左右,每畝節本增效約50元。”李鴻才說。 在港北慶豐鎮馬蹄種植基地里,馬蹄苗長勢喜人,無人機正低空盤旋噴灑農藥。“基地今年4月落地,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種植馬蹄,現在正抓緊管護,確保豐產。”基地負責人周鏡新介紹,通過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帶動農戶增收1370多萬元,帶動2個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余元,實現村集體、企業、村民“三方共贏”。 培育特色產業,拉動區域經濟,帶動百姓增收致富。今年1—6月,港北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5.78%,位居貴港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9%。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