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 > 正文 |
“跑、送、融”三字訣!這個法庭的司法服務跟著企業需求走 |
2025年10月21日 22:24 來源:廣西新聞網 編輯:李勤虹 |
|
廣西新聞網梧州10月21日訊(通訊員 桂西 黃彬彬)“‘法治課堂’建在園區里,站在自家企業的產品展示區就能學法律,這種體驗太新鮮了!”日前,梧州市毅馬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代表李某走進梧州市龍圩區人民法院工業園區人民法庭非公經濟組織法治教育示范點,指尖劃過展示墻上的營商環境案例,不時停下來用手機拍攝重點內容,“回去要把這些案例給員工們看看,比單純講法條管用多了。” 近年來,工業園區法庭錨定“司法服務跟著企業需求走”,跳出坐堂辦案的傳統模式,將糾紛化解、風險防范、法治宣傳向前延伸。從線上解紛的“零跑腿”,到車間里的“法治體檢”,再到沉浸式的法治教育陣地,法庭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司法舉措,為園區200余家企業筑牢法治屏障,讓法治成為企業發展的定心丸。 智慧賦能:讓糾紛化解“跑”在企業困境前 “不用兩地奔波,線上就能談妥40萬元貨款,法庭的‘云服務’幫我們保住了生產周轉資金!”梧州市某金屬加工企業負責人陳某在視頻調解結束后,對著鏡頭向承辦法官黃婷連連致謝。屏幕那頭的他,還舉著剛打印好的電子調解書,“下午就能安排財務打款,這下原材料采購也能正常推進了。” 這起糾紛要從2024年11月說起。湖北某貿易公司與梧州這家金屬加工企業因白稻殼采購達成合作,前期雙方按約履行,合作十分順暢。2025年3月,梧州企業因擴大生產需要,再次向湖北公司采購41萬元的白稻殼,基于信任未簽訂書面合同。湖北公司按約定將貨物送達后,梧州企業卻因下游客戶回款延遲,無法及時支付貨款。多次協商無果后,湖北公司于7月初訴至法院,并申請凍結梧州企業的銀行賬戶。 “黃法官,要是賬戶被凍,我們連原材料款都付不了,生產線一停,幾十號工人的工資都成問題!”收到保全裁定后,陳某急得連夜給承辦法官打電話。黃婷意識到,簡單凍結賬戶可能會讓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停產—更難還款”的惡性循環,既不利于債權人權益實現,也會影響園區企業發展。 于是,她第一時間聯系湖北公司代理人:“我們查過,梧州企業有一塊工業用地可作擔保,變更保全方式既能保障你們的債權,也能讓對方正常生產,后續還款更有保障,這不是雙贏嗎?” 經過3次電話溝通,湖北公司終于同意將保全措施變更為查封土地。為了讓雙方盡快達成一致,黃婷決定啟用“云調解”平臺,提前將證據材料上傳至系統,讓雙方隨時查看。調解當天,她通過視頻連線逐一梳理爭議點:“雖然沒有書面合同,但物流單據、微信聊天記錄都能證明買賣關系,梧州企業確實有付款義務;不過考慮到企業當前的經營困難,湖北公司是否能適當讓步,給對方一個還款緩沖期?” 在法官的勸導下,雙方逐漸放下對立情緒。湖北公司代理人說:“我們也理解企業經營不易,只要能盡快拿到貨款,愿意放棄1萬元貨款和逾期利息。”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梧州企業于2025年7月23日前一次性支付40 萬元,訴訟費和保全費由梧州企業承擔。調解結束后,雙方通過電子簽章功能在線簽署調解筆錄,法院當天就出具了民事調解書并電子送達,整個過程僅用3天。 這樣的“零跑腿”解紛,在工業園區法庭已成常態。針對園區內異地企業多、買賣合同糾紛占比超60% 的特點,法庭專門組建了“線上解紛團隊”,配備高清攝像頭、電子簽章系統等設備,還制作了《網上立案操作指南》,通過微信公眾號、企業服務群等渠道推送。2024年以來,法庭80%以上的案件實現網上立案,電子送達率超70%,40%的糾紛通過線上調解結案,平均辦案周期較傳統模式縮短15天,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差旅成本。
法庭通過線上化解涉企糾紛 。 主動問需:把法治服務“送”到生產一線 “原材料采購合同里沒約定質量異議期,萬一到貨有問題,我們該怎么維權?”廣西金盛達銅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作響,負責人周某拿著一份剛擬好的合同樣本,向正在走訪的法庭干警張磊請教。 張磊接過合同,蹲在車間的物料架旁,邊看邊用紅筆標注:“這里要加上‘到貨后7日內提出質量異議’,還有違約責任要寫具體,比如逾期交貨每天按多少比例賠償,這樣后續有糾紛也有依據。” 干警李娜翻開企業的用工臺賬,仔細查看員工勞動合同:“周總,你們這里有3名員工的社保條款寫得太模糊,要明確繳費基數和比例,還有考勤記錄要留存紙質版,避免以后發生勞動糾紛時證據不足。”周某連忙讓行政人員拿出筆記本記錄:“你們提醒得太及時了!我們平時忙著抓生產,這些細節確實容易忽略,要是真出了糾紛,損失就大了。” 這樣的“上門問診”,是工業園區法庭打造“訂單式”司法服務的縮影。法庭先對園區內的金屬加工、電子制造、農產品加工等重點行業進行分類建檔,通過前期問卷調查了解企業需求,再針對不同行業的風險點定制服務方案。 “比如針對金屬加工企業,重點講解原材料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問題;針對電子制造企業,則聚焦勞動糾紛防范、商業秘密保護等內容。”李娜介紹。 法庭干警走訪企業,聽取企業對法院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意見。 法庭常態化走訪服務企業生產。 今年3月,法庭了解到園區內多家小微企業面臨應收賬款回收難的問題,于是專門舉辦了“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法律實務”座談會。會上,法官結合3起典型案例,講解如何通過合同約定、對賬函、催款記錄等固定證據,還現場為企業解答了“客戶拖欠貨款超過3年還能起訴嗎”“起訴前需要做哪些準備”等問題。 “之前有個客戶欠了我們8萬元貨款,拖了兩年多,聽了法官的建議,我們馬上整理了對賬記錄和催款短信,現在已經起訴了,勝訴希望很大。”參會的梧州市某包裝材料公司負責人劉某說。 2023年以來,工業園區法庭組織干警走訪企業19次,足跡遍布園區的大小車間;舉辦“天平護航·助推非公經濟健康發展”“送法進企業・促金融良性發展”等主題座談會13場,累計參與企業代表超300人次;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服務200余次,幫20余家企業修訂合同模板、完善管理制度,還編制了企業常見法律風險防范手冊,涵蓋合同管理、用工規范、知識產權等8個方面,免費發放給園區企業。
法官向車間一線工人普法。 陣地育人:讓法治理念“融”進企業發展里 “你看這個齒輪模型旁的案例,和我們之前遇到的供應商違約問題一模一樣!”今年9月,臨港經濟區某機械制造企業的員工小王在法治教育示范點內,拉著同事小李駐足在互動展示屏前。小王點擊屏幕上的“查看詳情”,頁面立即顯示出案件的基本情況、裁判思路和法律依據,“原來遇到這種情況,還能要求對方賠償停工損失,之前我們都不知道。”
企業代表參觀法庭內的非公經濟組織法治教育示范點。 這個讓企業員工贊不絕口的法治教育示范點,是廣西法院首個非公經濟組織法治教育示范點。走進示范點,工業風與法治元素的融合撲面而來:入口處的傳送帶模型上,循環播放著園區企業依法維權的短視頻;左側的園區企業沙盤旁,陳列著10余家重點企業的產品樣品,每個樣品下方都配有相關的營商環境案例展板;右側的黨建文化室里,“法治護航非公經濟發展”的主題墻格外醒目,墻上貼著企業誠信經營承諾和法庭服務舉措;最里面的廉潔教育長廊,通過漫畫、案例等形式,提醒企業負責人防范商業賄賂風險。 “我們不想做‘冷冰冰’的展板墻,要讓企業在熟悉的產業場景里學法律。”法庭庭長梁園介紹,為了讓示范點更接地氣,法庭前期走訪了30余家企業,收集了10個典型糾紛案例,制作成互動展示屏的內容;還設置了“法治問答角”,每周安排1名干警駐點,解答企業的法律疑問;墻上的“企業誠信經營承諾欄”,已有32家企業自愿張貼承諾海報,承諾依法經營、公平競爭。 今年8月,示范點還舉辦了一場模擬法庭活動,邀請園區10家企業的員工扮演原告、被告、法官、書記員等角色,模擬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過程。 “當‘法官’敲響法槌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法律離我們很近,以后在工作中要更注重合同細節。”參與活動的梧州市某電子廠員工小陳說。 為了讓法治教育常態化,法庭建立了“線上+線下”溝通機制:線下每月邀請1批企業到示范點開展“法院開放日”活動,組織干警講解案例、演示線上訴訟操作;線上通過企業服務微信群,定期推送行業法律資訊、典型案例和訴訟指引,還設立了24小時企業咨詢電話,隨時解答企業疑問。2023年以來,示范點已接待企業參觀18批次、560余人次,舉辦法治講座9場、模擬法庭活動3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將法治理念融入生產經營。 從“云解紛”的高效便捷,到“上門服務”的精準貼心,再到“陣地育人”的潤物無聲,工業園區法庭主動作為,讓司法服務始終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 “法庭還將繼續聚焦企業需求,創新服務舉措,用更優質的司法服務,為園區營商環境注入源源不斷的法治動能,讓企業在法治的護航下,跑得更快、走得更遠。”梁園說。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