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南寧 > 正文 |
八桂視點|如何實現從山鄉到城市的溫暖蛻變? 來看看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的隆安震東實踐 |
2025年10月20日 15:1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甘艷霞 |
|
新聞眼“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要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陣地”“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是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民族地區考察時,常常來到社區了解民族團結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去年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10月20日刊發的《廣西日報》八桂視點專版,關注隆安縣震東集中安置區。 調研主題:如何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 調研關鍵詞:民族團結 社區服務 搬遷群眾 靈活就業 一老一小 調研時間:2025年5月至10月 調研地點:南寧市隆安縣震東集中安置區 TA能24小時營業招工,能連線粵港澳大灣區,還能展示深圳福田企業的工作場景……今年國慶前,隆安縣震東集中安置區就業服務站來了一位特殊的“新員工”,成為該就業服務站站長梁佳的得力幫手。 “你看,它不僅能實時解答社區居民的疑問,還能分析求職者的技能標簽和就業需求,為各族居民精準推送合適的工作崗位。”震東集中安置區是廣西特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之一,居住著壯、漢、瑤、苗等9個民族的群眾,少數民族占比高達98.55%。10月15日,梁佳指著面前的AI就業互動機介紹,這是由隆安縣聯合深圳福田區打造的首個易地搬遷就業幫扶AI數字人——“小梁數智人”。它不僅破解了安置區就業招工遠程精準匹配的難題,更憑借科技力量打破了民族間的就業信息壁壘。目前,上線僅僅兩個星期,就已經服務200多家企業,為居民提供超3000個工作崗位。
震東集中安置區就業服務站新上線的“小梁數智人”可為社區居民群眾精準推送合適的工作崗位。記者 沈程 攝 2018年秋,當來自9個鄉鎮11個村的近6000戶搬遷群眾搬進電梯房時,誰也沒想到這座縣城集中安置區會成為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的典范。從大石山區到城市社區,大家從互不相識到其樂融融,該安置區也先后榮獲“首批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等稱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縮影。 從山區到社區,搬遷群眾如何安居 共融 精細服務“一家親” “排塘豆沙月餅甜到心間,香蕉軟糯香甜,等會讓鄰居覃大姐他們也嘗嘗。”今年中秋假期,在隆安縣震東集中安置區里,27歲的壯族女子梁啟莎與愛人林廣帶著兩個小孩,在民興社區同心文化廣場一起賞月、玩耍。今年年初,林廣剛從廣東回到隆安務工,以前他很少陪伴家人。這是他們一家人第一次一起過中秋節。 覃大姐是瑤族搬遷居民覃愛花,熱心腸的她時常會把自己制作的瑤族美食分享給梁啟莎,空閑時還幫其照顧寶寶。而覃愛花的女兒即將畢業回到隆安,在社區擔任網格員的梁啟莎根據她女兒的情況,推薦了不少網絡營銷、電子商務、文印員等相關的工作崗位,大家親如一家,互相關照。 覃愛花還是社區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每逢“三月三”、中秋節等節假日,安置區的同心文化廣場和民族團結文體活動中心就變成了各民族群眾歡樂的海洋。她會和苗族、侗族等各民族群眾手牽手唱歌跳舞,與各族居民一起制作五色糯米飯、包粽子、唱山歌。 “今年‘那’文化晚會民族風情十足,編排的好多歌舞節目連外地游客也來觀看。”作為民族團結文體活動中心的演出常客,隆香連的舞蹈常常贏得社區姐妹們的陣陣喝彩。她說:“從布泉鄉搬來震東集中安置區這幾年,鄰里更親、關系更近了,一家人的感覺真好。”
震東集中安置區舉辦迎新春系列活動,社區各族居民群眾共慶佳節。王旭 攝 鄰里情融于日常,更暖在煙火。民盛社區昌泰茗城小區的壯族搬遷戶趙麗紅與丈夫開了一家廣西風味美食店,成了民族團結的“暖心驛站”。酸嘢、五色糯米飯等特色小吃吸引各族群眾常聚,圍坐閑聊間心距漸近。作為單元長,趙麗紅還是“民情收集員”,在與鄰里的日常交流中,把居民反映的停車、垃圾分類等問題記下,反饋給社區。小店不大,但連起民族情,既幫搬遷群眾融入新家園,也為安置區發展添了溫暖力量。 “我們通過文化浸潤與體育競技等有機融合,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讓大家安居樂業。”隆安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覃日敏介紹,震東集中安置區有效整合了統戰、民宗、文體等部門的力量,建設了同心文化廣場、同心文化長廊、同心文化藝術隊等一系列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同心文化載體”,讓不同民族、語言、習俗的各族居民在新環境中和諧共融。 為了精細化服務社區各族居民,更好地推動社區多民族互嵌共融,去年底隆安縣將原震東社區重新劃分為民興、民盛、民樂3個社區,整合了社區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網格員、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和致富能手等力量,組建了“天天敲門”服務隊、“幫幫團”等9支紅石榴志愿服務隊,形成常態化志愿服務組織網絡,為社區各族居民解決生活難題、提供更貼心的社區服務。
民興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群眾辦理低保業務。王旭 攝 震東集中安置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葉云瑩說:“現在3個小區都有各自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下樓就能辦理社保、養老等家門口急需的業務,黨群干群關系也更為融洽。” 從農民到工人,安居后如何樂業 共建 就業創業“一起干” 走進震東集中安置區里的昌泰茗城小區,園區整潔有序,樓棟之間寬敞明亮。樓棟下開設的小車間、小工坊儼然成為社區里一道獨特的靈活就業風景線。 “送完小孩上學就來上班,一天能掙50—60元工錢,現在工作和照顧家庭兩不誤。”在自己所住小區樓下,女工陸沙蘭正踩著縫紉機制作毛織產品,她告訴記者,如今已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縫紉衣物、編織手工竹籃、制作塑料裝飾花……像陸沙蘭這樣的靈活就業者在安置區已有上千人,他們只需步行5分鐘去上班,甚至有時還能把工作任務領回家里完成。 安置區搬遷群眾通過“小梁送工”就業服務模式實現穩就業。王旭 攝 走進馬桂嬌的布藝窗簾店,繡娘們飛針走線,訂單已排到明年。“以前在山區只能務農,沒想到現在開了4家窗簾店,還能走出來帶領婦女同胞們,把產品賣到了香港。”這位曾經的大石山區脫貧戶感慨萬千。 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近些年,隆安縣在安置區創新打造“小梁送工”就業服務模式,建設“小梁送工”零工市場,推出社區送單、企業派單、居民接單的就業服務機制,開發“小梁送工”數智化信息平臺,為搬遷群眾外出就業提供了穩妥便捷的點對點送工服務。 “有的搬遷勞動力年紀大、進廠難、就業難,他們愿意到農業基地務工,我們就安排車輛接送居民到基地和企業務工務農。現在,服務站每天都能夠提供300個以上的工作崗位,每年送工4萬多人次,務工居民日均可收入100至300多元。”梁佳介紹,目前“小梁送工”就業服務模式已延伸到全縣10個鄉鎮,用工訂單涵蓋500多家企業。 實實在在的送工服務,也托起了大家穩穩的幸福。2020年3月至今,“小梁送工”已累計組織送工18.8萬人次,幫助搬遷群眾增收超2500萬元。 從兒童到老人,新社區如何解決后顧之憂 共享 一老一小“一站齊” 在民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的“廣西青空間”,每天都面向群眾免費開放。這里不僅是震東集中安置區各族居民群眾文化學習交流的活動室,更是安置區志愿者與青少年兒童閱讀互動的“第二課堂”,成為各族孩子交友學習、共同成長的重要場所。 “每到下午放學和周末,大人和孩子們都喜歡圍在一起,陪伴閱讀、互動游戲、開展課業輔導,一屋子都是歡聲笑語。”社區志愿者陸鳳珍向記者展示簽到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孩子們稚嫩的筆跡,記錄著各族孩子在“青空間”里的成長足跡。
震東集中安置區和鑫佳園小區內,20余名兒童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帶領下學唱《共產兒童團歌》。隆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思懿 攝 建設“廣西青空間”就是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社區文化生活,讓各族孩子在各類文化活動中加深感情、增進友誼。“今年暑假,我們聯合縣文化館在這里開設了合唱班、樂器班、獅舞班等多個公益文化藝術興趣班,帶著100多名孩子度過一個充實又有趣的暑假。”從縣文體局派駐到民興社區的鄉村振興工作隊員宋麗芬說。幾年來,該空間主要開展“情暖童心”“希望閱讀”等公益課堂,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更通過集體活動促進各族青少年交流交融,從小培養“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意識。 而在關愛老人方面,安置區同樣用心:建成“長者食堂+日間照料中心”雙服務體系,60歲以上老人可享優惠用餐,中度失能以上老人、80歲高齡老人還能享受送餐上門服務。食堂內,老人們只需1元錢就能吃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午餐,解決了做飯難、用餐不便的難題。此外,在日間照料中心內,安置區還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老年文化素質、生活技能提升等課堂,如舞蹈班、書法班、健康養生講座等,讓各族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感。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點,也是多民族互嵌社區建設中最見用心用情之處。今年,廣西印發相關方案,要求完善安置點民政公共服務設施,為老年人、兒童搭建暖心平臺。在震東集中安置區,這一理念得到生動實踐——精心打造的“15分鐘服務圈”,涵蓋日間照料中心、長者食堂、感恩超市、就業服務站等功能區域;推行“一站式”服務,讓老人“食”有所依、“樂”有所享,“業”有所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在感恩超市,社區各族居民群眾可以通過積分兌換,換取生活用品。王旭 攝 “震東集中安置區在推動安居就業,以及服務好‘一老一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其核心是通過全方位的服務保障,促進各民族深度互嵌。”南寧市民宗委副主任蔡慧表示,建設多民族互嵌式社區需實現居住、生活、工作深度融合,震東集中安置區以“四融”模式(黨建融魂、文化融心、服務融情、法治融力)創新各族居民融居路徑,成為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作的生動樣本。 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薛輝認為,震東集中安置區以共同富裕為導向,通過新型城鎮化推動各民族交融互嵌,打造共享公共空間與多元服務體系,營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氛圍,其經驗不僅解決了易地搬遷安置區的發展難題,更對全區乃至全國易地搬遷安置區具有典型推廣價值。 【記者手記】 互嵌共融 溫暖共生 沈 程 深秋的隆安縣震東安置區,傍晚時分燈火初上。漫步在整潔的樓宇間,耳邊傳來不同民族的方言交談聲,夾雜著孩童的嬉笑。這個廣西在縣城集中安置規模最大的搬遷安置區,不僅是5847戶搬遷群眾的新家園,更是一個多民族互嵌共融的生動樣本。 如何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并真正實現融居?安置區以“五個一”工程為抓手——黨群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同心文化載體搭建文化交流舞臺,“感恩超市”推廣積分激勵,同心陽光食堂成為鄰里飯桌,數字平臺賦能精細管理,這些舉措將服務延伸到各族群眾生活的細微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社區倡導的“互嵌式”生活理念。通過共享空間規劃、混合居住安排,以及定期舉辦的民族團結節慶活動,不同民族的習俗與節慶不再是隔閡的符號,而是社區共同的文化財富。民族文化節慶的鑼鼓聲里,沒有誰只是旁觀者;零工市場的招工單上,歡迎各個年齡段的居民群眾應聘;黨群服務中心的辦事窗口前,笑容跨越方言差異。這或許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最好注腳——當不同民族的生活軌跡在這里交織成網,互嵌式社區就擁有了可觸摸、可感知的溫度。 從搬遷初期的適應挑戰,到如今形成“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生態,震東集中安置區的實踐證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精細化服務為支撐,多民族社區完全能夠實現從物理嵌入到情感融入的升華。 “我們幫你接送小孩。”“老家拿來的特產你嘗嘗。”這些無數日常鄰里問答,構建了震東集中安置區各民族居民群眾“一起把日子過好”的共同信念。采訪結束,我看到這片曾經的山鄉土地上,新時代的“山海情”正在續寫新篇章。 【他山之石】 綠春縣牛洪社區:“五維互嵌”構建民族團結和諧家園 據紅河網報道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大興鎮牛洪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從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5個維度推動各族群眾全方位嵌入。漢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11個民族的8000余名居民在此互嵌居住,構建了“和和美美一家人”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在空間互嵌方面,牛洪社區推出“鄰里共居”計劃,建立房屋租賃信息共享平臺,打破了民族居住界限。文化互嵌方面,社區在公共區域嵌入中華文化符號,將傳統吉祥圖案繪制于墻壁,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此外,社區還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培育文化傳承人。 經濟互嵌方面,社區搭建社企合作平臺,引進企業開發適配崗位,幫助陪讀媽媽、殘疾人等群體增收。社區還積極培育青年創業人才,發揮產業帶動效應。社會互嵌構建了多元治理體系,廣泛吸納居民、志愿者、社會組織參與社區事務,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在心理互嵌方面,社區不定期開展“七點半課堂”“廣場休息涼亭”等特色服務,全方位滿足居民需求,促進各族群眾情感深度交融。(沈程/整理)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