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廣西鄉村工匠技驚國際交流活動 |
2025年09月27日 17:3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楊靈燁 |
|
馬山會鼓響起來。 馬山會鼓一響,觀眾循聲而至;黑龍江魚皮平安球制作者來到廣西展位,請教靖西繡球怎么做;一個柚子怎么成為可以把玩的柚器,觀眾排隊體驗……廣西鄉村工匠技驚四座。 9月26日至27日,匯聚27個省區100余名鄉村工匠,由農業農村部主辦的“匠美鄉村 美美與共”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鄉村工匠國際交流推介活動在位于北京的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廣西百色靖西王秀芬、桂林王伯楊、南寧馬山陳猛儒三位鄉村工匠攜代表作品亮相,以精湛技藝與創新實踐,展現傳統工藝傳承活力,講述鄉村振興“一技富千家”的生動故事。
王秀芬(右)向觀眾傳授靖西繡球制作技巧。 王秀芬是靖西繡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制作的繡球作品多次作為壯族文化元素的代表,出現在中央媒體和自治區重大活動現場,并參與靖西繡球廣西質檢標準制定工作。2013年,她注冊了全國唯一一家以繡球為主業的公司,當起了繡球的“媒人”,創新實施“企村戶三統一分”發展模式,讓農村婦女農閑時有了增收門路。多年來,她開展義務培訓2000多場,培訓農村婦女2萬多人次,帶動20多個村屯500多位婦女從事繡球制作,年人均額外增收1萬多元。
觀眾體驗柚器制作。 作為自治區級非遺桂林柚器揉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伯楊創新提出“天然胎漆器”概念,將天然胎作為漆器制胎工藝寫入國家標準。他擅長將普通的柚子轉化為精美的漆器,目前與他合作的柚子種植戶超過300戶,不僅大大提高了柚子的綜合利用價值,還賦予了農產品文化屬性。他組織實施“農戶+公司”模式,進行非遺產品外加工,2024年幫扶脫貧戶30戶,培訓農民400多人次,每年回購“公司+農戶”項目外加工產品1000萬余元。 陳猛儒是馬山壯族會鼓非遺傳承人。2014年,他創建馬山壯族會鼓工匠文化創意園,將傳統會鼓工藝和現代文化旅游需求結合,進行會鼓文化創意制作,先后成立鼓匠文化園、千鼓傳聲基地。秉持“以鼓會友、以鼓傳情”的設計理念,研發出超10種文創種類與款式,代表作包括“鼓瑪妮”壯族會鼓文創和千鼓傳聲實景演出。多年來,陳猛儒策劃與導演的會鼓節慶展演與各種廣場鼓樂活動幫扶脫貧戶達98戶,培訓農民制作文創產品200多人次,實現農民增收與就業收入近200萬元。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外資中心主任鄧妙宏表示,活動促成了廣西鄉村工匠進一步走入國際視野,斐濟駐華大使希望到廣西深入了解茶葉、水果,以及鄉村工匠產品。下一步,廣西將加強鄉村工匠的培育,尤其要把鄉村工匠的后備人才進一步做足;新認定一批鄉村工匠;加強對鄉村工匠產業支持和扶持力度,支持鄉村工匠創辦產業園,建設鄉村工匠特色村、聚居區,讓他們的產業進一步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好的抓手。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