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視覺 > 正文 |
初秋養生記|為身心做秋日“SPA” |
2025年09月27日 09:4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陶昌順 |
|
新聞眼秋分已至,夏日的燥熱漸漸褪去,俗話說:“燥氣初萌,陰陽轉換”。初秋時節該如何養生?如何順應時節調整作息、飲食與情志,為秋冬健康養精蓄銳?相關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中醫食補 “吃”掉秋燥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羅婧 入秋后,天氣逐漸轉涼,空氣濕度下降,許多人開始感到皮膚緊繃、喉嚨發干,有的人甚至情緒變得低落、煩躁,出現食欲不振等情況。如何科學調養,做好秋日養生?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中醫全科主任醫師楊通神介紹,從中醫角度看,秋季燥氣當令,易傷肺陰,容易出現口干、干咳、皮膚及鼻腔干燥、情緒悲涼低落等秋燥表現。因此,養生應圍繞滋陰潤肺展開,借助食療等多種方式緩解燥象,保護身體。 在應對秋燥方面,楊通神推薦以溫和有效的食療為主。例如,可用百合、銀耳加適量冰糖燉成百合銀耳羹,日常食用有助于滋陰潤肺,改善皮膚干燥。還有一種經典飲方是梨汁蜂蜜飲,將雪梨榨汁待溫度降至40℃以下后,調入約15毫升蜂蜜攪拌均勻。“雪梨能清熱潤燥,蜂蜜則潤肺止咳,又能潤腸通便,但糖尿病患者應減少蜂蜜用量或以甜葉菊替代蜂蜜,并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楊通神表示。 銀貝雪梨湯和杏仁粥也是適合秋季的藥膳,具有滋陰化痰、潤肺止咳和助消化的功效。偏好咸湯者,可以嘗試陳皮地蠶瓜豆湯,陳皮、地蠶、冬瓜、扁豆和黑豆為主材,能清熱潤肺祛濕,尤其適合陰虛濕熱體質者在秋季服用。 除潤肺之外,中醫強調天人相應,秋應于肺,肺為嬌臟,在志為悲(憂),秋季會出現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自然景象,很容易觸動人體肺臟,使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凄涼、悲傷、憂愁的“悲秋”情緒反應。“悲秋狀態是季節性的不良情緒反應,一般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改善。”楊通神說,秋三月應遵循“少辛增酸”原則,飲用由忘憂草、酸棗仁、玫瑰茄、甜葉菊組成的酸棗玫瑰忘憂茶調節情緒,有助于暢肺疏肝、安神解郁,適合情緒不佳、睡眠質量較差的人群日常飲用,更適合用于悲秋綜合征。 “保持早睡早起、適量運動、注意保暖,避免冷風直吹,同樣是秋季養生不可忽視的環節。”楊通神提醒,在合理安排飲食的基礎上,可適當搭配艾灸、拔罐、穴位按摩等中醫外治法以增強肺功能,但也應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綜合調理 補益事半功倍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關海芳 實習生 黃海寧 初秋之季,除了飲食進補,是否還有其他中醫養生方式,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吸收補益的效果,達到事半功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桂林醫院中醫科專家趙士葳進行了解答。 他表示,除了飲食進補,還需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以助“吸收”,使補益效果事半功倍。中醫養生進補強調“脾胃為后天之本”,補品需依靠脾胃運化才能轉化為氣血,故養生需整體調理。 首先秋冬應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睡眠,順應陽氣潛藏規律。晚間11時前入睡有助于肝膽經修護,也幫助肝膽代謝毒素調節氣血,避免肝膽功能失調。早晨可等待日出后起床,避免寒邪傷陽。中午適當午休20—30分鐘可補養心神。 其次,運動能健脾助運,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靜態柔緩中醫養生項目,睡覺前可按摩足三里、三陰交5—10分鐘,增強臟腑功能,也可以用艾灸氣海穴和關元穴,每周1—2次,每次10-20分鐘,溫中散寒健脾、培元固本。 另外,大家也可通過打坐、冥想、聽音樂等方式保持心態平和。秋冬季容易情緒低落,多曬后背,可溫通陽氣、舒緩情緒。進補并非單純吃補品,而是通過飲食、作息、運動、情志的綜合調節,使身體達到氣血通暢、脾胃健運的狀態。唯有如此,補益之物才能真正化為己用,實現“藏精于內,開春打虎”的養生目標。 秋收農忙 這些征兆要小心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關海芳 實習生 黃海寧 秋季是豐收季,農村里農活增多。農村老年人在勞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勞累的情況,癥狀和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征兆相似。如何區分正常的勞累和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前的危險征兆?出現什么情況必須立即停止勞作并求救? 桂林市靈川縣公平鄉和平村衛生室村醫秦小芳提醒,農村老年人干農活如果感覺疲倦勞累,要注意判斷。一是看緩解情況,休息后是否快速恢復。如是正常勞累,休息1—2小時或睡一晚后,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會明顯減輕,再次活動時體力可逐步恢復;危險征兆則是休息后不適仍持續,甚至加重。比如原本休息后能緩解的胸悶,在休息半小時仍未好轉,或反而出現胸痛,都需高度警惕。 二是看伴隨的具體癥狀。正常勞累只有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無其他異常,若伴隨胸痛尤其胸骨后壓榨樣痛,胸悶、心慌、氣短,甚至出汗、惡心,或者頭暈(天旋地轉感,非普通頭昏),一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如拿農具時突然掉了),說話含糊,想喊人卻咬字不清,視物模糊,莫名的牙痛,肩背痛但又無明顯勞累誘因,或按壓有凹陷,休息后不消退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信號,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三是看發作場景,是否異常觸發。正常勞累,多在持續干重活,如收割、搬運后出現;如果是危險征兆,可能在較小活動,如走路、彎腰時突然發作,或安靜休息時莫名出現,甚至夜間睡覺時被憋醒,與勞累程度不匹配。 秦小芳提醒,若出現上述危險征兆,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的人群,需立即停止農活,適當休息,必要時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救治。
《廣西日報》2025年9月27日第4版。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