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林縣巷賢鎮木字村新安莊鑼鼓喧天,醒獅助興,喝彩聲、鞭炮聲響徹云霄。一年一度的農歷正月十一“燈酒節”隆重舉行,親朋好友共聚一堂分享美食,熱鬧非凡……
燈酒節活動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莊重的祭祀儀式。上午10點整,全村人都聚集到社壇前,擺上羊、豬和雞等祭品,逐一進行上香、叩首、跪拜、宣讀祝文等儀式,祭祀場景莊嚴肅穆。主祭上香行三獻禮、給新“添丁”的家庭發壓歲錢,送去滿滿的祝福和期盼。
隨后,全村老少都集中在村口大榕樹下擺“百家宴”。餐桌上,新“添丁”的家庭會捐上一個豬頭或是一只肥羊,帶上自家釀制的米酒,備下盛宴迎接全村鄉親、各路賓朋,濃濃的酒香和美味佳肴彌漫村里村外,使返鄉游子和客人親切感受到壯族人家的熱情。全莊鄉親、各路賓朋舉杯同慶鬧“燈酒”。
群眾李佳勇說:“每年的正月十一這一天,我們全村的男女老少歡聚一堂,把酒言歡。燈酒節的意思就是每年每戶新‘添丁’的就出羊或者豬來這里祭拜社壇,意味著來年風調雨順,身體健康。”
據了解,上林燈酒節在先秦時就已出現。當地壯族民眾認為,家里“添丁”是家族的榮耀,寄托著血脈相傳、香火延續的深沉寓意。每逢辭舊迎新之際,喜添新丁的家庭便會在正月十一這天舉行莊重而又溫馨的“添燈”儀式。“燈”與“丁”在壯語中發音相近,后將其引申為“燈”,而“無酒不成席”,“酒”是農村節慶祭祀和招待親朋好友必不可少的東西,由此逐漸形成了當地人傳統節日“燈酒節”。
從慶祝“添丁”之喜到鄰里和睦、促進和諧,千年民俗不僅順應潮流,更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命力。燈酒節活動結合了多元文化的獨特性與共享性,進一步發揮傳統節日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