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運河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承載著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使命。目前,平陸運河經濟帶建設伴隨運河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同步推進,以惠科電子北海產業新城一期、宇培(南寧)電商冷鏈產業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竣工投產。下一步,平陸運河經濟帶建設應重點圍繞技術攻堅、產業向新、生態強基、開放共榮四個方面謀篇布局,加速匯聚新質力量,持續激發新質潛能,努力建成繁榮、創新、開放、暢通、綠色、幸福的現代運河經濟帶。
技術攻堅——創新驅動引領建設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平陸運河經濟帶建設應深入貫徹“科技興桂”戰略,聚焦科技資源整合,打破地域壁壘和條塊分割,匯聚區內外科技力量,深度整合區域內外的科技資源,形成跨領域、跨行業、跨區域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加速前沿技術應用,賦能產業升級發展。引入與應用前沿技術,可有效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平陸運河經濟帶各地應瞄準前沿科技領域,積極建設自治區級乃至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成以南寧為核心的創新增長極,輻射帶動北海、欽州、防城港、貴港等平陸運河經濟帶地市的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創建平陸運河科技成果賦智平臺,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依托經濟帶核心區內的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產業園、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中國—東盟信息港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等平臺,深入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精準統籌科技資源,發揮地方特色優勢。理清平陸運河經濟帶各地的科技資源現狀和優勢領域,通過精準識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發展潛力,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全面激活科技創新動力。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的技術創新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破技術與產業的瓶頸,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建立平陸運河產業發展研究院、平陸運河專家工作站,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平臺,為經濟帶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產業向新——轉型升級賦能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平陸運河經濟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增強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平陸運河經濟帶應加速新興產業布局,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動力,著力提升科技實力,實現從“制造”向“智造”的深刻轉變。
加速新興產業布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學、深海空天等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化工新材料、金屬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業的布局和建設,形成多點開花、點面結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新格局。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為牽引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平陸運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升級產業鏈,構建產業協同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領域集聚,可以更好地應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快平陸運河經濟帶核心區的“南北欽防貴”一體化建設,進一步統籌優化柳州、桂林等區內腹地產業結構,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的產業協作,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新型工業化體系的示范區。通過拓展優勢產業鏈,發揮龍頭項目和“鏈主”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發展,構建更加緊密、高效的產業協同體系。
拓展新賽道,發展壯大向海產業。發揮平陸運河連通江海的優勢,積極引育發展新興產業,開拓增量市場。以科創興海筑強藍色引擎,深耕向海產業“主賽道”,向海圖強,培育藍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向海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打造向海科技創新策源地,圍繞高端玻璃、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設備制造等產業進行精準布局,實施“深海智造”,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向海產業。
生態強基——綠色發展守護生態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平陸運河及運河經濟帶的建設與運營,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采取前瞻性的生態規劃措施,強化平陸運河生態監測與治理,保障沿線生態環境,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發展綠色經濟,以推動運河全流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平陸運河經濟帶長遠發展。
綠色驅動產業轉型,構建循環發展新范式。聚焦綠色技術的深度研發與廣泛應用,驅動產業結構向綠色化、低碳化方向轉型。啟動平陸運河三大樞紐綠電工程建設,謀劃清潔能源走廊布局,積極培育和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產業,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綠色產業集群。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與協調發展。
生態引領新質發展,創建綠色文旅新篇章。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以“綠色”促“新質”,推動平陸運河經濟帶綠色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進行。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經濟帶發展新亮點。有效整合平陸運河經濟帶豐富的文旅要素資源,借助數字技術,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推動文旅產品和服務創新升級。
綠色監管和諧共生,孕育持續發展新動力。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維護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共生,離不開綠色生態。應強化平陸運河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監測與治理,加快引入智能監控系統,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設備,降低能耗和排放。提升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水平,以廢棄物精細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為路徑,持續推進平陸運河經濟帶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倒逼傳統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把資源環境壓力轉化為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動力,以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在節能降碳、生態環保等領域形成特色優勢,為平陸運河經濟帶綠色發展增添新動能。
開放共榮——共筑發展繁榮高地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陸運河縱向貫通西江干流與北部灣港,是打通廣西開放發展“任督二脈”的關鍵一環。平陸運河經濟帶應把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與加快科技創新相結合,構建開放、包容、協同的產業生態圈,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全球價值鏈合作網絡,充分發揮資源與技術的聯動效應,激發生產要素活力,實現先進生產要素最優配置。
推動區域合作,構建運河經濟帶軸心。強化與廣西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形成以“南寧東部新城+自貿試驗區欽州港片區”運河兩端為牽引,以運河兩岸為配套,聯動防城港臨港大工業發展的產業協同體系。合力建設百色港—南寧港—平陸運河—欽州港的水陸聯運通道,開辟西南地區物資水陸聯運出海新通道。將平陸運河建成有效聯結不同經濟區域的紐帶,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深化國際合作,構建合作發展格局。深化與RCEP成員國的緊密關系,拓寬市場資源,增加投資機會,加強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國際合作。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等高層次國際合作平臺,通過與RCEP成員國共建聯合研發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方式,開展前沿領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應用。將平陸運河經濟帶塑造成為共建“一帶一路”與“雙循環”同頻共振的新結合點,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合作新格局。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