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 構
繼續探索更優的教學模式
淘寶7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和兩個月前相比,平臺上的暑期課程相關搜索增長了186%,這說明越來越多家長開始在網上“找課”。
課程供給加速涌入線上賽道,其中有線下向線上的遷移,有繼續發力深耕的機構,也有瞄準利好、入手布局的互聯網平臺,還有的個人通過教育類短視頻、直播等方式開講授課。
池思遠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創辦人。10年來,這家機構一直以線下教育為主,市場主要在三四線城市。今年上半年,線下教學工作不能正常開展,他決定嘗試在線教育。
不過,“由于規模和資金實力存在巨大差距,作為中小型教育機構,我們不能用短板去和一線機構的長板競爭。”池思遠打算,未來還是繼續立足線下,將線上課程作為有益補充,提高課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他看來,一些線上課程的本地化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并不一定適合當地家長,“本地的中小教育機構如果能將線上課程服務和線下本地化教學做好,還是具備相當競爭力的。”
池思遠所說的一線機構,是一些市場占有份額比較大的教育機構。他們希望進一步鞏固市場份額,繼續探索更優的教學模式。“未來的教學模式應當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我們在不斷探索AI等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創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線教育機構好未來相關負責人介紹。
用戶需求大漲也推動在線教育機構的迭代和創新。現在的網課早已不是在線播放錄制好的視頻那么簡單,技術的發展為在線教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一對一視頻授課、線上名師主講+線下老師輔導的雙師教學等,都是比較成熟的模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線上課堂的應用也逐步深入。“在線教育行業在技術、數據、模式等方面有積累,未來將進一步推動教育的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普惠化。”在線教育機構作業幫相關負責人說。
行 業
留住用戶需回歸教育本身
在線教育已然成為一個日漸龐大的產業。根據第四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疫情期間,多個在線教育應用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千萬以上。
資本涌入、“流量盛宴”,激烈競爭更是升級。面對獲客成本高的普遍難題,不少機構陷入引流、“燒錢”大戰,提供免費或者超低價課程,加大廣告等營銷投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火爆可能只是表象,“在這一次營銷大戰中,有多少機構能堅持下去,以免費引來的用戶,有多少會變為愿意付費的用戶,這些都尚待觀察。”
雖然熱度持續攀升,但行業內機構和課程質量仍然參差不齊。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督導室常務副主任方樹生說:“針對線上培訓市場的投訴并不少見,課時超標、收退費不暢,有的平臺甚至植入大量游戲等內容。”
個人、機構一哄而上,短視頻、直播平臺跨界參與,也給教學質量的把控帶來難度。“授課老師如果不具備教學資格,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在把握教學內容、與學生互動方面,會存在較大的問題。”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陳斌表示。
對此,教育部等部門多次印發相關文件,建立備案審查制度,全面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招生對象和培訓內容,治理包裝“名師”、聘用在職教師、聘用沒有合法資質的“假外教”等亂象,以及提前教學、違規收費、退費難等問題。近日,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啟動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專項整治。
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督導室主任科員張志立建議家長們多比較、打聽口碑,不要匆匆忙忙就報了名,“我經常收到退課退費等相關投訴,但因為沒有合同、單據等憑證,很多家長的維權之路并不順利,希望家長不要一次性支付較高費用購買長期課程,在簽合同時一定要看清條款,保存單據。”
“線上培訓是非標準化的,與普通產品有區別,它需要提供長期持續的服務,不同的人會對同一個課程產生不同的體驗感受,甚至在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需求,”一家在線教育機構負責人認為,“機構必須要找準定位,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并且不斷改進,才能跟得上用戶需求。”
此外,在線教育行業也面臨“下沉難”的問題。“目前多數在線教育企業的學員80%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根據我們的學員大數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中小學生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同樣非常強烈。”作業幫相關負責人表示。
有專家表示,隨著學校開學,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恢復,學生和家長對線上教育的需求將趨于理性,到時能留住多少用戶還未可知。對在線教育行業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場資本和技術的較量,更是一場回歸教育本身的“持久戰”,能否勝出取決于課程品質、教學能力、技術實力。(記者 魏 薇 姜曉丹)
| 上一頁 |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