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思考
□北京 張燕
從2015年初開始,林紅(化名)每個月只能拿到2000多元的基本工資,以前每月都有的960元的月獎已不見蹤影。林紅是石油系統的一名員工。與降薪感受相印證的是網上流傳的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部文件《關于下達2015年度工資總額預撥計劃的通知》,文件稱“結合低油價下嚴峻的生產經營形勢,統一按照各單位2014年工資總額實發數的85%核定。”據悉,中國鐵路總公司、神華集團都下調了工資。(據7月1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
目前,所有宣布降薪的國企,降薪都和經濟形勢和企業效益有關。這樣的做法并非第一次,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部分國企也發布了降薪要求,但在當時,降薪卻執行不力,甚至沒有兌現。7年之后,部分國企再次宣布降薪,卻有了相對可操作的制度。
從央企高管層薪酬層面看,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關于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并于今年開始實施。央企高管薪酬,最終套上了籠頭。上行下效,普通央企職工和各地國企職工薪酬改革難度也就減小。
從國企產權結構來說,作為全民企業,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有責任做出更多貢獻,其中就包括主動減薪,這也是對“全民資產”的負責。同樣,效益好的時候,國企職工包括高管做了很多努力,也就應該獲得適當回報,漲薪!但無論降薪還是漲薪,歸根結底都需要有章可循,不能是企業自覺或反腐高壓下的被動作為。若此,意義就小了很多,就如同2008年國企降薪一樣,只是一陣風。
目前,國企職工薪酬改革才剛剛開始,但無論如何,改革序幕終于拉開。就當下而言,降薪后,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阻力,但從長遠看,國企薪酬與效益掛鉤,可以說是一種進步。過去干多干少一個樣,現在把效益與個人薪酬掛鉤,可以讓員工關心切身利益的同時,也關注企業經營情況,有利于調動職工民主參與的積極性。




